三性
基本解釋
(1).佛教名詞。指法相宗所主張的遍計所執性、依他起性和圓成實性。認為事理、迷悟一切諸法,均不出此三性。見《成唯識論》卷八。也稱“三自性”。 章炳麟 《建立宗論》:“云何三性?一曰徧計所執自性,二曰依他起自性,三曰圓成實自性。”
(2).佛教名詞。指善性、惡性和無記性(即非善非惡之性)。 隋 慧遠 《大乘義章》卷二十:“善、惡、無記,是三性也。”
(3).道教名詞。指元精、元氣和元神。 唐 呂巖 《敲爻歌》:“此時黃道會陰陽,三性元宮無漏泄。” 唐 呂巖 《憶江南》詞之八:“三性本同一體內,要燒靈藥切尋鉛。”
(4).指人性的三個來源。 漢 王充 《論衡·命義》:“亦有三性:有正,有隨,有遭。正者,稟五常之性也;隨者,隨父母之性;遭者,遭得惡物象之故也。”
英文翻譯
1.【醫】three properties
成語(Idiom):三性
發音(Pronunciation):sān xì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男子的陽剛之性、女子的陰柔之性以及人類的人性。也指人的品性、性格。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三性是指男性的陽剛之性、女性的陰柔之性以及人類的人性。它不僅僅是對生物性別的劃分,更強調了人的品性和性格。陽剛之性代表了男子的堅強、勇敢和剛毅;陰柔之性則代表了女子的柔美、溫柔和細膩;人性則代表了人類普遍的品德和性格特點。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用“三性”來描述一個人的性格特點或者品性。它可以用于贊美一個人的陽剛之氣、陰柔之美以及人性的善良和正直。也可以用于批評一個人缺乏陽剛之氣、陰柔之美或者人性的缺失。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三性一詞最早出現在《莊子·人間世》一篇中。莊子在這篇文章中講述了一個關于鯉魚變為大鳥的寓言故事。故事中,鯉魚通過修煉成為了一只大鳥,但它對自己的新身份感到困惑。最終,鯉魚得到了一位神仙的指點,明白了自己應該保持自己的鯉魚之性,而不是追求外在的變化。這個故事告訴人們,每個人都應該保持自己獨特的性格和品性,不要盲目追求改變。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三性的結構比較簡單,由“三”和“性”兩個漢字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具備了男子的陽剛之性,女子的陰柔之美以及人性的善良和正直。
2. 她的性格中既有陽剛之氣,又有陰柔之美,真是一個典型的三性女子。
3. 他的三性都很出色,是一個非常有魅力的人。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三性”這個詞與性別、品性和性格聯系起來進行記憶。同時,可以用故事起源中的寓言故事來幫助記憶,將鯉魚變為大鳥的情景與三性的含義聯系起來。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進一步學習中國文化中關于男性和女性的性別角色、性格特點以及品性的相關內容,了解不同時代對于性別和品性的認知和評價。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是一個有陽剛之氣的男孩,喜歡參加各種體育活動。
2. 初中生:她是一個有陰柔之美的女孩,擅長繪畫和音樂。
3. 高中生:他是一個性格開朗、待人友善的人,具備了人性的善良和正直。
4. 大學生:她的三性都很出色,是一個非常有魅力和才華的女生。
5. 成年人:他的陽剛之性和人性都很突出,是一個有責任感和正直品性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