跛鱉
成語(Idiom):跛鱉(bǒ biē)
發音(Pronunciation):bǒ biē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行走困難,步履蹣跚。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跛鱉是由兩個詞組成的成語,跛意指行走時有一只腳步履不穩,鱉意指一種爬行動物。合在一起,形容一個人行走困難,步履蹣跚。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跛鱉常用于形容一個人身體不好,行動不便,步履蹣跚的情況。也可用于比喻事物發展緩慢,進展不順利的情況。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據說,跛鱉這個成語的故事源自于中國古代的一位富商。這位富商養了一只鱉,但是這只鱉只有三條腿,行動十分困難。有一天,這位富商的朋友來拜訪他,看到了這只跛鱉,就問他為什么不把它放生。富商回答說:“這只鱉雖然跛了一只腿,但是它的背上長滿了珍貴的龜甲,非常值錢?!睆拇?,人們就用“跛鱉”來比喻有缺陷但又有特殊價值的人或事物。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跛鱉是一個形容詞短語,由兩個漢字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從小得了病,一直都是個跛鱉。
2. 這個項目因為種種原因一直在跛鱉,進展緩慢。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來記憶這個成語。想象一只只跛腿的鱉在困難地行走,就能很容易地記住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與行動困難相關的成語,如跛足不前、步履維艱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小明摔倒了,走起路來像個跛鱉。
2. 初中生:他的身體不好,不得不像個跛鱉一樣走路。
3. 高中生:這個項目一直在困難中前進,像一只跛鱉一樣緩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