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骨
基本解釋
戰國 時, 燕昭王 欲求賢才, 郭隗 以買千里馬為喻,說古代有君王懸賞千金買千里馬,三年后得一死馬,用五百金買下馬骨,于是不到一年,得到三匹千里馬。比喻若能真心求賢,賢士必聞風而至。事見《戰國策·燕策一》。后以“馬骨”喻賢才俊士。 明 張煌言 《感遇》詩:“落拓何曾夸馬骨,淹留豈為戀豬肝。” 清 朱之瑜 《與源綱條書》之一:“是則千里逸足,期年三至,而僕為五百金之馬骨矣。”
英文翻譯
1.【醫】horse bone
成語(Idiom):馬骨 (mǎ gǔ)
發音(Pronunciation):mǎ gǔ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人或動物的骨骼已經非常瘦弱,形容非常消瘦或憔悴。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成語“馬骨”是由“馬”和“骨”兩個字組成的。馬是動物,骨是構成骨架的物質。馬骨形容人或動物的骨骼已經非常瘦弱,身體非常消瘦或憔悴。通常用來形容人因為饑餓或疾病而憔悴不堪的樣子。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人因為長期饑餓、疾病等原因導致身體非常消瘦的情況。也可以用來形容動物因為饑餓或受虐待而變得非常憔悴。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成語“馬骨”最早出現在明代文學家馮夢龍的小說《喻世明言》中。故事講述了一個騎馬的人因為長途奔波而餓得非常瘦弱,看起來就像馬骨一樣。這個形象生動地描繪了人因為饑餓而變得消瘦的情景,從而形成了這個成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體部分是“馬骨”,沒有其他修飾成分。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生病之后,瘦得像根馬骨。
2. 那只受虐待的狗已經瘦得像根馬骨了。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聯想馬匹在長途奔波后瘦弱的形象,幫助記憶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相關成語,例如“骨瘦如柴”、“皮包骨頭”等,來拓展對形容消瘦的表達方式的理解。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生病后瘦得像根馬骨,連站都站不穩了。
2. 初中生:那只被虐待的貓瘦得像根馬骨,看起來非常可憐。
3. 高中生:經歷了長時間的饑餓,他的身體已經變得像根馬骨一樣消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