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取
基本解釋
(1).《左傳·僖公三十三年》:“《詩》曰:‘采葑采菲,無以下體。’君取節焉可也。” 杜預 注:“葑菲之菜,上善下惡,食之者不以其惡而棄其善,言可取其善節。”后因以“節取”指取其善節。 明 唐順之 《與陳蘇山職方書》:“言之縷縷,殊愧詞不能達意也……幸賜裁酌而節取之。” 清 王夫之 《讀四書大全說·中庸第二十四章二》:“故《章句》、《或問》而外, 朱 門諸子所記師言,過口成酸,讀者當知節取。” 清 葉廷琯 《吹網錄·<讀書敏求記>校本》:“見聞既博,辨別尤精,但以板本而論,亦可謂之賞鑑家,則仍未嘗不節取之。”
(2).有節制地收取。《晏子春秋·問上七》:“節取于民而普施之,府無藏,倉無粟,上無驕行,下無諂德。”
(3).節錄。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斠書·啟禎野乘》:“《萬石園記》亦有可節取者,僅資談助,略録於后。” 葉圣陶 《文章例話·我所知道的康橋》:“前面的文章是 徐志摩 先生的《我所知道的康橋》的一部分,全篇太長,只能節取。”
成語(Idiom):節取(jié qǔ)
發音(Pronunciation):jié qǔ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節省取用,合理利用資源。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節取指的是在使用資源時要節約、合理利用,不浪費。這個成語強調了節約資源的重要性,以及對資源的合理管理和利用。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節取可以用來形容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節約用水、用電、用食物等資源。也可以用來形容企業或組織在生產過程中精打細算、合理利用資源。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關于節取的故事并不明確,但這個成語的含義與中國古代的節儉思想有關。中國古代的節儉思想強調節約、節制和勤儉節約的美德,這種思想在社會中被廣泛傳承和推崇。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節取是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其中“節”表示節約,指的是節省資源;“取”表示取用,指的是合理利用資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我們應該節取用水,保護環境。
2. 這家公司在生產過程中非常節取,減少了浪費。
3. 她從小就被教育要節取用電,養成了良好的節約習慣。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節”字和“取”字的意義聯系起來,形成一個形象的記憶。比如,可以想象在取用資源時要節約,就像是從一個資源庫中取出所需的資源一樣,要合理利用。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通過了解更多與資源節約相關的成語來擴展學習,比如“兢兢業業”、“精打細算”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要節取用水,不浪費。
2. 初中生:我們應該節取用電,減少能源消耗。
3. 高中生:在生活中,我們應該始終保持節取的意識,合理利用資源。
4. 大學生:企業應該在生產過程中注重節取,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5. 成年人:每個人都應該從小事做起,從生活中的節取開始,為保護環境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