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度
基本解釋
[釋義]
(名)(人的)氣魄和度量。
[構成]
并列式:氣+度
[例句]
小張氣度大。(作主語)
近義詞
英文翻譯
1.tolerance; bearing
詳細解釋
◎ 氣度 qìdù
(1) [bearing]∶氣概和度量;氣魄;風度
氣度非凡
(2) [rhyme]∶詩文的氣韻
氣度淵雅
(1).氣魄風度。《晉書·苻堅載記下》:“ 猛 瓌姿儁偉,博學好兵書,謹重嚴毅,氣度雄遠。” 宋 司馬光 《涑水記聞》卷二:“ 昭素 喜其開敏,謂人曰:‘觀 李生 才能氣度,他日必為卿相。’”《初刻拍案驚奇》卷三八:“只見兩個十五六的小官人,一齊走出來,一樣打扮,氣度也差不多。” 劉伯承 《回顧長征》:“﹝ 朱總司令 ﹞表現了堅定的政治原則性與偉大的氣度。”
(2).指詩文的氣韻。 明 王世貞 《藝苑卮言》卷四:“ 杜審言 華藻整栗,小讓 沉 宋 ,而氣度高逸,神情圓暢。” 劉師培 《南北文學不同論》:“﹝七子之作﹞氣度淵雅遜 東漢 ,而魄力則過之;詩尤為悲壯。”
(3).猶氣運。 唐 呂巖 《七言》之五六:“長將氣度隨天道,不把言詞問世徒。”
(4).風氣習俗。 宋 王讜 《唐語林·政事上》:“ 河朔 氣度尚在,常聞鬱鬱扼腕。” 老舍 《老字號》:“還有許許多多可寶貴的老氣度,老規矩,由 周掌柜 一進門, 辛德治 看出來,全要完!”
氣度(qì dù)
發音:qì dù
基本含義:指人的胸懷和氣量,即心胸寬廣,態度豁達。
詳細解釋:氣度是指一個人的胸懷和心胸的寬廣程度。它是指一個人的氣量和修養,表現出的是一個人的胸襟和心胸的寬廣。一個有氣度的人,通常能夠容納不同的意見和觀點,不計較小節,心胸開闊,不輕易受到外界的干擾和影響。
使用場景:氣度這個詞語通常用來形容一個人的寬容和大度。它可以用來形容一個人在處理事情時的胸懷和態度。例如,在工作中,一個有氣度的人會以開放的心態去接納不同的意見和建議,不會因為別人的錯誤而責備或指責對方。在生活中,一個有氣度的人會對他人的行為和言語保持寬容和理解,不會輕易發脾氣或計較小事。
故事起源:氣度這個詞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儒家文化。在儒家思想中,氣度被認為是一個人修養的重要方面。儒家注重修身養性,提倡人的寬容和大度。因此,氣度成為了一個人品格的重要標志。
成語結構:氣度是一個形容詞詞語,由“氣”和“度”兩個字組成。
例句:
1. 他的氣度很高,對待別人總是很寬容。
2. 她的氣度讓人佩服,從不計較小事。
3. 他的氣度決定了他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記憶技巧:記憶氣度這個詞語可以通過聯想和造句來幫助記憶。可以想象一個人站在高山之巔,胸懷寬廣,氣度非凡的樣子。另外,可以造一些與氣度相關的句子,例如:“他的氣度像大海一樣寬廣。”等等。
延伸學習:如果你對氣度這個詞語感興趣,可以進一步了解儒家文化和儒家思想,以及其他與修養和人品相關的詞語和成語。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的氣度很高,經常幫助別人。
2. 初中生:她的氣度讓人佩服,從不計較小事。
3. 高中生:他的氣度決定了他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4. 大學生:一個有氣度的人能夠容納不同的意見和觀點,不輕易受到外界的干擾和影響。
5. 成年人:一個有氣度的人在處理事情時能夠心胸開闊,不會輕易發脾氣或計較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