尸骸
基本解釋
[釋義]
(名)尸骨。
[構成]
并列式:尸+骸
[例句]
這具尸骸還沒有人認領。(作主語)
近義詞
英文翻譯
1.skeleton
詳細解釋
◎ 尸骸 shīhái
(1) [skeleton of a corpse]∶即“尸骨”
(2) [corpse]∶指尸體
始終微笑的和藹的劉和珍君確是死掉了,這是真的,有她自己的尸骸為證。——《記念劉和珍君》
(1).猶尸體。《元典章新集·刑部·檢驗》:“﹝縣尹 邱恢 ﹞將 劉元八 病死妻 陳氏 慶一 違例開棺檢驗,暴露尸骸。” 明 無名氏 《鳴鳳記·燈前修本》:“我死之后,你將我尸骸暴露休埋葬。”
(2).指形狀、樣子。含貶意。
猶尸體。《三國志·吳志·陸遜傳》:“其舟船器械,水步軍資,一時略盡,尸骸漂流,塞江而下。” 北魏 酈道元 《水經注·河水三》:“民歌曰:‘生男慎勿舉,生女哺用餔,不見長城下,尸骸相支拄。’” 蕭三 《放下鋤頭,拿起刀槍》詩:“掩埋了尸骸呀,硬著心腸!放下鋤頭呀,拿起刀槍!”
成語(Idiom):尸骸
發音(Pronunciation):shī hái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尸體的遺骸,也比喻殘骸、破敗的景象。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尸骸一詞由“尸”和“骸”兩個字組成。尸指人的尸體,骸指尸體的骨骼。這個成語形象地描述了尸體腐爛后只剩下骨骼的景象,也引申為形容事物破敗、殘缺不全的狀態。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尸骸一詞常用于形容自然災害、戰爭等造成的破壞和殘酷場景,也可以用來形容社會、個人的衰敗和頹廢。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尸骸一詞最早出現在《左傳·襄公二十二年》中。這篇文章講述了魯國公子嬖違背禮儀的行為,導致國家衰敗,被比作尸骸。這個故事告訴人們違背道德規范和社會規則會導致災難和破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語+動詞+尸骸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座城市在戰爭中成了一片尸骸,凄涼不堪。
2. 這個項目失敗后,只剩下了一堆尸骸,沒有任何價值。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尸骸形象化地想象成一具腐爛的尸體,只剩下骨骼,以此來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與尸骸相關的成語,如“尸橫遍野”、“尸位素餐”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戰爭過后,城市變成了一片尸骸。
2. 初中生:這個公司經營不善,最后只剩下了一堆尸骸。
3. 高中生:他的夢想破滅后,只剩下了一具尸骸,再也沒有了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