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牒
基本解釋
官方文書。 唐 韓愈 《袁州申使狀》:“每奉公牒,牒尾故牒字,皆為謹牒字,有異於常。” 宋 曾慥 《高齋漫錄》:“一日在廳事,忽睹黃衣人若今之健步者,持公牒立庭下,公命左右皂隸承接。”《京本通俗小說·馮玉梅團圓》:“ 廣州 守將差指使 賀承信 ,捧了公牒到 封州 將領司投遞。” 清 袁枚 《隨園隨筆·金石》:“ 唐 法琬 法師碑,書者為左衛翊壹府翊衛 劉欽旦 。翊一府者,五府之一也。以壹代一, 唐 時公牒亦多用之。”
成語(Idiom):公牒
發音(Pronunciation):gōng dié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公牒指的是官方發布的公告或文書。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公牒是由官方機構或個人發布的正式文書,用于公開宣布事情或傳達信息。這些文書通常包含了具體的內容、要求或命令,以及相關的規定和條款。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公牒常常用于法律、政府、學校等機構中,用來傳達重要的通知、規定或決定。在日常生活中,公牒也可以用來指代官方發布的各種公告,如道路交通規則、停車指示等。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公牒這個成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當時官方機構需要宣布重要的事情,就會發放公牒。公牒的內容通常由官方機構編寫,然后由官員派發給相關人員或張貼在公共場所。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公牒由兩個字組成,分別是“公”和“牒”。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政府發布了一份公牒,要求市民遵守交通規則。
2. 學校貼出了一張公牒,通知學生們注意校園安全。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公牒”這個成語與公告、通知等詞語進行聯想,以幫助記憶其含義和用法。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更多與公牒相關的成語,如“公文”、“公告”等,以擴展詞匯量和理解能力。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老師發放了一份公牒,要求我們按時完成作業。
2. 初中生:學校貼出了一張公牒,通知我們參加運動會的時間和地點。
3. 高中生:政府發布了一份公牒,提醒市民關注環境保護問題。
4. 大學生:學校發布了一份公牒,通知學生們參加畢業典禮的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