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稟
基本解釋
見“ 氣稟 ”。
亦作“ 氣稟 ”。謂受之于氣。《韓非子·解老》:“稽萬物之理,故不得不化;不得不化,故無常操;無常操,是以死生氣稟焉,萬智斟酌焉,萬事廢興焉。”后世用以指人生來就有的氣質。《禮記·中庸》“天命之謂性” 宋 朱熹 集注:“性道雖同,而氣稟或異,故不能無過不及之差。”《明史·儒林傳二·劉邦采》:“刮磨砥礪,以融氣稟,絶外誘。” 清 王夫之 《張子正蒙注·太和》:“有生之后,雖氣稟物欲相窒相梏,而克自修治,即可復健順之性。” 魯迅 《集外集拾遺補編·破惡聲論》:“顧民生多艱,是性日薄,洎夫今,乃僅能見諸古人之記録,與氣稟未失之農人。”
亦作“ 氣稟 ”。即餼廩。俸祿。 章炳麟 《秦政記》:“ 明 制貴其宗室孽子諸王,雖不與政柄,而公卿為伏謁;耳孫疏屬,皆氣稟於縣官。”
成語(Idiom):氣稟(qì bǐng)
發音(Pronunciation):qì bǐ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天生的氣質或天賦的才能。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氣稟是由“氣”和“稟”兩個字組成的成語。其中,“氣”指的是人的氣質或氣度,而“稟”則表示所天生具有的才能或資質。因此,氣稟指的是天生的氣質或天賦的才能。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氣稟常用于描述一個人天生所具有的優秀品質、才能或特點。可以用來贊美一個人天生具有的優秀素質,也可以用來形容一個人在某個領域有出色的天賦。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關于氣稟的故事起源較為模糊,但成語的意義與用法源于中國古代文化觀念中對人的天性和才能的認識。在古代,人們相信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氣質和才能,而這些天生的品質和才能決定了一個人的成就和命運。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氣稟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沒有特定的結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天生具有音樂天賦,真是個氣稟之才。
2. 她的聰明才智是她的氣稟。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氣稟”與“天生的氣質和才能”進行聯想,幫助記憶其含義。另外,可以通過制作一個與氣稟相關的故事來加深記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與氣稟相關的成語,如“氣吞山河”、“氣宇軒昂”等,以豐富自己的詞匯和語言表達能力。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的畫畫天賦是他的氣稟,每次畫畫都很好看。
2. 初中生:他的領導才能是他的氣稟,經常能夠帶領我們取得好成績。
3. 高中生:她的演講天賦是她的氣稟,每次演講都能夠打動觀眾。
4. 大學生:他的創新思維是他的氣稟,總能夠提出新穎的想法和解決問題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