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線
基本解釋
見“ 一線 ”。
亦作“ 一綫 ”。1.一根線,亦形容細長如線。 唐 杜甫 《至日遣興》詩之一:“何人錯憶窮愁日,愁日愁隨一線長。” 宋 蘇軾 《司馬溫公神道碑》:“稽天之潦,不能終朝,而一線之溜可以潦石者,一與不一故也。” 元 薩都剌 《鸚鵡曲》:“覺來粉汗濕香臉,一線新紅枕痕淺。” 明 唐寅 《曉起圖》詩:“曉鴉無數盤旋處,緑樹枝頭一線紅。” 毛澤東 《菩薩蠻·黃鶴樓》詞:“茫茫九派流中國,沉沉一線穿南北。”
(2).比喻相承或相關事物之間的脈絡。《東周列國志》第六一回:“ 尹公佗 學射于 庾公差 , 公差 又學射于 公孫丁 ,三人是一線傳授。”《續資治通鑒·宋理宗紹定四年》:“毋竝進君子小人以為色荒,毋兼容邪説正論以為皇極,以培養國家一線之脈,以救生民一旦之命。” 清 宋潛虛 《徐節婦傳》:“彼公侯將相跨州連郡,曾未有一如 徐 氏婦者,抱三尺之孤,挽一線之緒,而使之復興,豈不悲哉!” 梁啟超 《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第三章第四節:“其學界為螺線形,雖千變萬化,殆皆一線所引也。”
(3).形容極其細微。 金 元好問 《自題寫真》詩:“東涂西抹竊時名,一線微官悮半生。” 清 曹寅 《重題晚研跋后兼傷懷南洲》詩之三:“酒邊花外打乖人,劫后剛回一線春。” 梁啟超 《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第四章第三節:“若是乎兩 漢 之以著述鳴者,惟 江都 龍門 二子,獨有心得,為學界放一線光明而已。” 艾蕪 《人生哲學的一課》:“這是一線生機,我記好街名廠名就去了。”
(4).第一線。指作戰的最前線,亦指從事實際工作的基層。
英文翻譯
1.a thread; a ray of; a gleam of
成語(Idiom):一線(yī xiàn)
發音(Pronunciation):yī xià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表示極為微弱或微小的差距或界限。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一線指的是極為微弱或微小的差距或界限。在使用中,一線通常用來形容非常接近的情況,差距非常微小,幾乎無法分辨。這個成語也可以用來形容一個人或事物的表現非常接近或達到了極限。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一線常用于形容各個領域的競爭或比較,例如:一線城市、一線明星、一線品牌等。此外,一線也可以用來形容人的表現,例如:一線差距、一線之隔等。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一線最早出現在《史記·項羽本紀》中。當時,項羽率領大軍圍攻劉邦的軍隊。劉邦的軍隊在兵力和裝備上明顯處于劣勢,但劉邦仍然堅持抵抗。最后,項羽的大軍只是差了一線之隔就能攻破劉邦的軍隊。這個故事成為了一線這個成語的起源。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要由兩個漢字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們兩個的實力差距只是一線之隔,比賽結果非常懸殊。
2. 這家公司是一線品牌,產品質量非常好。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一線與微弱的差距聯系起來,想象兩條線非常接近,差距微小的樣子。可以通過多讀、多寫例句來加深記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學習其他類似含義的成語,例如:微弱、微小、細微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和同學在比賽中差了一線,我輸了一點點。
2. 初中生:這兩個球隊實力相當,只是一線之隔,比賽會非常激烈。
3. 高中生:他們兩個的成績只是一線之隔,但是他們的學習方法有很大的區別。
4. 大學生:這個公司與一線企業的差距只是一線之隔,但是在市場競爭中卻是巨大的。
5. 成年人:這兩個候選人的支持率只是一線之隔,競選結果非常不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