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祫
基本解釋
謂無廟祫祭。祫祭,集合遠近祖先神主于太廟合祭,原于天子諸侯喪事完畢時舉行。干祫是祫祭的一種特例。《禮記·大傳》:“大夫士有大事,省於其君,干祫及其高祖。” 鄭玄 注:“干,猶空也。空祫,謂無廟祫祭之於壇墠。” 孫希旦 集解:“干者,自下而進取乎上之意,祫本諸侯以上之禮,而大夫士用之,故曰干祫。” 宋 張載 《正蒙·王禘》:“若祫,則請於其君,并高祖干祫之。”自注:“干祫之,不當祫而特祫之也。”
干祫(gàn zhài)
發音:gàn zhài
基本含義:指做事情不計較辛苦和困難,堅持不懈的精神。
詳細解釋:干祫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其中“干”表示做事、工作,而“祫”則表示艱難、困難。干祫的基本含義是指在工作或做事情時,不計較辛苦和困難,堅持不懈地去完成任務。
使用場景:干祫常常用來形容一個人在工作或學習上勤奮努力,堅持不懈,不怕辛苦和困難,不輕易放棄的精神。這個成語可以用來激勵自己或他人,鼓勵大家在面對困難時堅持下去。
故事起源:干祫這個成語的故事起源于《史記·齊太公世家》。相傳,戰國時期,齊國有一個名叫鮑叔牙的人,他是齊國的太公,也是一個謀士。齊國當時正面臨著強大的敵人,國家陷入了危機之中。鮑叔牙為了拯救齊國,毅然決定出使敵國,與敵國的國君進行談判。他穿上普通的衣服,帶著一籃黃豆,步行走進敵國的城門。在面對困難和險阻時,鮑叔牙沒有退縮,堅持不懈地進行談判,最終成功地解救了齊國。這個故事成為了干祫這個成語的來源。
成語結構:干祫由兩個漢字組成,其中“干”是動詞,表示做事情;“祫”是名詞,表示艱難、困難。
例句:
1. 他在工作中總是干祫不辭辛苦,從不推卸責任。
2. 面對困難,我們要以干祫的精神堅持下去。
記憶技巧:可以將“干祫”拆分為“干”和“祫”,并結合故事起源,想象自己像鮑叔牙一樣,穿著普通的衣服,帶著一籃黃豆,堅持不懈地走進敵國的城門,面對困難勇往直前的場景。這樣的記憶方式可以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和精神。
延伸學習:了解更多與干祫相關的成語,如“堅毅不屈”、“不畏艱難”等,可以進一步拓展對干祫精神的理解和應用。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要向鮑叔牙學習,勇敢地面對困難,干祫不怕辛苦。
2. 初中生:面對高考的壓力,我們要以干祫的精神,堅持努力備考。
3. 高中生:在追求夢想的道路上,需要有干祫的精神,不怕困難,堅持追逐自己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