缽那
成語(Idiom):缽那(bō nà)
發音(Pronunciation):bō nà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人心胸狹窄,小氣貪婪。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缽那原指盛食物的碗,后來引申為貪婪、小氣之意。用于形容人心胸狹窄,不愿意與他人分享、奉獻或幫助他人。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貶義,形容一個人非常自私,對別人的需要漠不關心,只顧自己利益的行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相傳古代有個富商,他非常貪婪,從不舍得幫助別人。有一天,他在路上遇到一個窮人,窮人告訴他自己已經三天沒有吃飯了,請求富商施舍一碗飯。富商聽后,拿出一個缽子,裝滿了米飯,然后轉身離開。窮人以為富商要給他飯吃,高興地追了上去。然而,當窮人追到富商身邊時,富商突然把缽子扔到地上,將裝滿的米飯踩在腳下。富商嘲笑窮人說:“你想吃飯嗎?來吧,去地上撿吧!”這個故事流傳下來,成為形容小氣、貪婪的人的成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要由兩個漢字組成,沒有固定的詞序。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真是個缽那的人,從來不愿意幫助別人。
2. 這個公司的老板很缽那,從不給員工加薪。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缽那”與小氣貪婪的形象聯系起來,形成聯想,例如想象一個人拿著一碗飯,卻不肯分享給別人。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學習其他與“缽那”意思相近的成語,例如“鷸蚌相爭”、“井底之蛙”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是一個缽那的人,從來不和我們分享玩具。
2. 初中生:老師說這個人很缽那,從來不愿意幫助別人。
3. 高中生:這個社會上有太多缽那的人,只顧自己的利益,不關心他人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