冘豫
基本解釋
猶豫,遲疑不定貌。《后漢書·來歙傳》:“ 囂 將 王元 説 囂 ,多設疑故,久冘豫不決。” 李賢 注:“冘豫,不定之意也。……《東觀記》曰‘孤疑不決’也。”《資治通鑒·漢光武帝建武六年》引此文, 胡三省 注:“余按:‘冘’讀與‘猶’同。 毛晃 曰:‘冘字,從犬曲其足,古與尤字同。’” 清 吳偉業 《松鼠》詩:“窮追信非算,冘豫不早擊。”
成語(Idiom):冘豫(yóu yù)
發音(Pronunciation):yóu yù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猶豫不決,遲疑不定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指在做事情或做決定時,心里猶豫不決,遲遲不能下定決心或確定方向。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人在面對抉擇、決策時猶豫不決、遲疑不定的狀態。可以用來形容個人的心理狀態,也可以用來形容團隊或組織在決策上的遲疑不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左傳·宣公六年》:“若冘豫而不決,不知所從。”這句話出自《左傳》,原意是說如果猶豫不決,不知道該從哪個方面去做決策。后來,人們將“冘豫”作為一個成語來使用。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由兩個漢字組成,分別是“冘”和“豫”。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在選擇大學專業時一直冘豫不決。
2. 公司領導經過長時間的冘豫,最終決定推遲項目的啟動時間。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冘豫”與“猶豫不決”進行聯想,兩者的發音相似,含義也相近。同時,可以通過制定決策的方法和思考問題的方式來幫助記憶這個成語。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學習其他與決策、猶豫相關的成語,如“舉棋不定”、“猶豫不決”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在買糖果的時候,冘豫了很久,最后還是買了最喜歡的口味。
2. 初中生:面對選擇報考哪所高中的問題,他一直冘豫不決,最后聽從了家長的建議。
3. 高中生:他在選擇出國留學還是國內讀大學時感到很冘豫,因為兩個選擇都有各自的優勢。
4. 大學生:在找工作的時候,她冘豫了很久,最后決定先去實習一段時間再做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