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朝
基本解釋
(1).臨朝之時。《史記·范雎蔡澤列傳》:“ 昭王 臨朝嘆息, 應侯 進曰:‘臣聞主憂臣辱,主辱臣死。今大王中朝而憂,臣敢請其罪。’”
(2). 漢 代朝官自 武帝 以后有中朝、外朝之分。中朝即內朝。《漢書·劉輔傳》:“羣臣莫知其故。於是中朝將軍 辛慶忌 ,右將軍……俱上書。” 顏師古 注引 孟康 曰:“中朝,內朝也。大司馬、左右前后將軍、侍中、常侍、散騎諸吏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為外朝也。”
(3).朝廷;朝中。《三國志·魏志·杜畿傳》:“中朝茍乏人,兼才者勢不獨多。” 唐 劉長卿 《集梁耿開元寺所居院》詩:“豈得長高枕,中朝正用才。”《孽海花》第六回:“上策取 南交 ,自立為王,向中朝請封號。”
(4).指朝廷官員。 清 張際亮 《送云麓觀察督糧粵東》詩:“ 唐 宋 中朝厭過嶺,今代軺車喜馳騁。”
(5).偏安 江 左的 東晉 、 南宋 分別稱建都中原時的 西晉 、 北宋 為“中朝”。 南北朝 時,亦稱 南朝 為“中朝”。《晉書·王隱傳》:“時著作郎 虞預 私撰《晉書》,而生長東南,不知中朝事,數訪於隱。” 北魏 楊衒之 《洛陽伽藍記·長秋寺》:“﹝寺﹞亦在 延年里 ,即是 晉 中朝時金市處。” 宋 陸游 《觀渡江諸人詩》:“中朝文有 漢唐 風,南渡詩人尚數公。” 宋 趙彥衛 《云麓漫鈔》卷四引 張孝純 挽 張叔夜 詩:“疇昔中朝士,簪紳仰令名。”《北齊書·王琳傳》:“ 梁 故 建寧公 琳 , 洛 濱餘胄, 沂川 舊族,立功代邸,効績中朝。”
(6).指中原。《舊唐書·文苑傳中·李邕》:“﹝ 邕 ﹞尤長碑頌。雖貶職在外,中朝衣冠及天下寺觀,多齎持金帛,往求其文。”《新五代史·南漢世家·劉隱》:“是時,天下已亂,中朝士人以 嶺 外最遠,可以避地,多游焉。”
(7).中原王朝。 清 時亦指 中國 。 宋 梅堯臣 《送祖擇之學士北使》詩:“中朝厚仁恩,四海望閶闔。” 宋 文瑩 《玉壺清話》卷一:“ 契丹 主曰:‘中朝 黨進 者真驍將也。如 進 輩有幾?’虜所以固矜者,意謂 進 本虜族, 中國 無之。” 清 王韜 《變法自強下》:“我中朝素嚴海禁,閉關自守,不勤遠略。”
成語(Idiom):中朝
發音(Pronunciation):zhōng cháo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兩國之間的親密關系,也可表示兩國相互支持、相互幫助。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中朝成語源于中國和朝鮮兩國的友好關系。中朝這個成語常用來形容兩國之間的關系親密、友好,彼此互相支持、互相幫助。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中朝這個成語可以用于形容國與國之間的友好關系,也可以用于形容人與人之間的親密關系。在日常生活中,中朝可以用來形容家人、朋友之間的關系緊密、互相支持的情況。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中朝這個成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和朝鮮兩國的友好關系。由于兩國在歷史上有著長期的交往和互助,所以形成了這個成語來形容兩國之間的親密關系。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中朝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其中“中”代表中國,“朝”代表朝鮮。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中國和朝鮮是中朝關系,彼此友好、互相支持。
2. 我們家族代代相傳,中朝關系緊密。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中”代表中國,“朝”代表朝鮮,來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更多關于中國和朝鮮兩國的歷史和文化,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朝這個成語的含義。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和我的好朋友是中朝,我們經常一起玩耍。
2. 初中生:中國和朝鮮是中朝,兩國友好關系很緊密。
3. 高中生:中朝關系像兄弟一樣,互相幫助、互相支持。
4. 大學生:中朝關系是兩國友好合作的象征,彼此互利互惠。
5. 成年人:我和我的家人是中朝,我們相互關心、互相扶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