糾綏
基本解釋
亦作“糺綏”。糾合,安撫。語出 漢 張衡 《南都賦》:“及其糾宗綏族,禴祠蒸嘗。” 唐 顏真卿 《右武衛將軍贈工部尚書上柱國上蔡縣開國侯臧公神道碑銘》:“加以篤睦羣從,糺綏宗族,吉兇贍恤,終始無渝。”
糾綏(jiū suí)
發音:jiū suí
基本含義:糾纏不清,紛亂不堪。
詳細解釋:糾綏是由“糾”和“綏”兩個字組成的成語。“糾”意為糾正、糾纏,“綏”意為安撫、平息。糾綏的基本含義是指事物紛亂、糾纏不清的狀態,形容事情錯綜復雜、難以解決。
使用場景:糾綏常用于形容復雜的問題、紛亂的局勢或人際關系的混亂。例如,可以用于描述政治亂局、經濟紛爭、社會矛盾等。
故事起源:《史記·司馬相如列傳》中記載了一個關于糾綏的故事。相傳,漢朝時期,司馬相如是一位才華橫溢的文學家,但他因為與皇帝的寵臣糾纏不清而陷入困境。后來,他以一篇《子虛賦》贏得了皇帝的賞識,最終糾縹的問題得到了解決。
成語結構:糾綏是一個由兩個意義相近的漢字組成的成語,屬于形容詞短語。
例句:
1. 這個項目的進展一直糾綏不清,我們需要采取措施加以解決。
2. 這個社區的問題非常糾綏,需要政府的支持和協助。
記憶技巧:可以將“糾綏”拆解為“糾”和“綏”兩個字,然后與其含義進行聯想。例如,可以將“糾”與糾正、糾纏聯系在一起,將“綏”與安撫、平息聯系在一起,從而理解糾綏的基本含義。
延伸學習:可以進一步學習與糾綏相關的成語,如“紛紛擾擾”、“紛紛糾糾”等,以擴展對糾綏類成語的理解。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小學生:小明的家里因為裝修而變得糾綏不堪,家具和雜物都亂七八糟的。
初中生:這個社會問題非常糾綏,需要政府和公民共同努力來解決。
高中生:這場戰爭導致了整個地區的局勢糾綏不堪,人民生活陷入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