斥駁
基本解釋
駁斥。 湯用彤 《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第一分第五章:“經中于此四行,斥駁之極詳。”
成語(Idiom):斥駁(chì bó)
發音(Pronunciation):chì bó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駁斥、駁倒、反駁。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斥駁指的是用言辭或行動反駁、駁斥對方的觀點、言論或行為,以表達自己的不同意見或否定對方的觀點。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辯論、討論、爭論等場合,用于表達自己對對方觀點的不認同或不同意見。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史記·李斯列傳》中記載,戰國時期的李斯是秦國的宰相,他以辯才出眾而聞名。有一次,李斯與人辯論時,對方提出了一個觀點,李斯立刻駁斥了對方的觀點,并用理性的論據進行了反駁。這個場景被后人形容為“斥駁”,成為了一個成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由兩個漢字組成,前一個字為“斥”,后一個字為“駁”。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用事實和數據斥駁了對方的觀點。
2. 在辯論中,他能夠迅速斥駁對方的言論,展示自己的觀點。
3. 這篇文章對舊觀念進行了徹底的斥駁。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斥駁”聯想為一只鳥(斥)用翅膀(駁)扇打其他鳥,表示對其他鳥的駁斥和反駁。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相關的成語,如“以牙還牙”、“言之鑿鑿”等,來拓展對于辯論和爭論的表達能力。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小學生(6-12歲):他用事實和證據斥駁了同學的觀點。
中學生(13-18歲):在辯論比賽中,他能夠迅速斥駁對手的言論,展示自己的觀點。
大學生及以上:這篇論文對傳統觀念進行了徹底的斥駁,引起了廣泛的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