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毫
基本解釋
一根毫毛。比喻極小或很少。《列子·楊朱》:“古之人損一毫利天下不與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人人不損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 宋 蘇軾 《前赤壁賦》:“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初刻拍案驚奇》卷十:“如今 韓生 吉帖婚書,并無一毫虛謬。”《鏡花緣》第九五回:“向日在家屢要學劍,奈教師此道不精,不過敷衍教了兩個勢子,卻是一毫無用。” 葉圣陶 《潘先生在難中》:“他更從利害遠近種種方面著想,覺得回去終于是天經地義。便把惱恨擱在一旁,臉上也不露一毫形色。”
成語(Idiom):一毫
發音(Pronunciation):yī háo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極其微小或細微的事物。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一毫是指非常細小的東西,毫是一種極小的計量單位,相當于千分之一米。這個成語用來形容事物非常微小,甚至微不足道。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一毫常用于形容極其微小的事物,可以用來描述細節、差距等。也可用于修辭手法,強調事物之間的微小差別。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莊子·養生主》中有一則寓言故事,講述了一位獵人追捕飛鳥,但因為他太過在意細節,而錯過了大好機會。這個故事告訴人們不要太過追求完美,要懂得抓住重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形容詞+名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個問題對于他來說是一毫之差。
2. 他對細節非常注重,不容許一毫的差錯。
3. 老師要求我們做事認真,不能有一毫馬虎。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一毫與“一毛”進行對比,毛是一種較大的計量單位,所以一毫就是比一毛還要小,表示非常微小的事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學習其他類似的成語,如“絲毫”、“微不足道”等,進一步豐富詞匯。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小學生:我弟弟的身高比我矮一毫。
初中生:這道題的答案只差一毫分就能得滿分了。
高中生:他對音樂的品味非常挑剔,一毫的差別都能聽得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