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甖
成語(Idiom):銀甖
發音(Pronunciation):yín yǎ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言辭華麗,但內容空洞無實。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銀甖,古代用來盛放酒水的器皿,外表華麗,但內部空洞,無法盛放實物。用來比喻言辭華麗而內容空洞、無實質意義。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可以用于批評那些只會空談、虛夸而缺乏實際行動的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銀甖一詞最早出現在《晉書·皇甫謐傳》中,謐字的本意是空洞、虛無。后來演變成了形容華麗而實際空洞的言辭。成語的來源故事已經無從考證。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體詞為"銀甖",沒有其他固定結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演講聽起來很華麗,但實際上是一堆銀甖,沒有任何實質內容。
2. 這家公司的宣傳廣告都是銀甖,毫無真實可信之處。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銀甖”想象成一個華麗的容器,但里面卻是空的,沒有任何實物。通過形象化的記憶,可以更容易記住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更多與華麗言辭相關的成語,如“金玉滿堂”、“錦上添花”等,可以幫助加深對銀甖這個成語的理解和運用。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8歲):他的作文寫得很銀甖,很多華麗的詞匯,但是沒有實際的內容。
2. 初中生(14歲):這個政治演講太銀甖了,充滿了空洞的口號,卻沒有提出實際的解決方案。
3. 高中生(17歲):這篇文章的觀點太銀甖了,只是空洞的表達了一些道理,卻沒有提供實際的證據和支持。
4. 大學生(20歲):他的演講充滿了銀甖,華麗的辭藻掩蓋了他實際上沒有深入研究過這個問題。
5. 成年人(30歲):他的承諾聽起來很銀甖,但我們需要看到實際的行動和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