唇三口四
成語(Idiom):唇三口四
發音(Pronunciation):chún sān kǒu sì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人說話不負責任,言而無信。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唇指嘴唇,口指口才,三指多,四指多。這個成語形象地比喻一個人說話不負責任,言而無信,經常改口或反悔。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這個成語常用于貶義,用來形容那些經常說話不算數的人。可以用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用在文學作品或者演講中。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這個成語起源于明代的《東南紀事》,其中記載了一個故事。相傳,明代宰相楊榮有一次與朋友一起喝酒,楊榮喝多了就說:“我只有兩個嘴唇,但是我可以說三個人的話,你們只有一個嘴唇,卻可以說四個人的話。”這句話后來演變成了成語“唇三口四”。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這個成語由四個漢字組成,按順序依次為“唇三口四”。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個人說話真是唇三口四,一點信用都沒有。
2. 他之前答應幫我做事,后來又反悔了,真是唇三口四。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唇三口四”這個成語與一個人嘴巴的形狀聯系起來,形象地表示說話不負責任的意思。可以將這個形象牢記在腦海中,以便記憶和理解。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誠信相關的成語,例如“信口雌黃”、“言而無信”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答應和我一起做功課,但是最后又不來了,真是唇三口四。
2. 初中生:他之前說他會幫我復習數學,結果臨時反悔了,真是唇三口四。
3. 高中生:這個政客常常改變主張,不負責任,真是唇三口四。
4. 大學生:他之前答應給我寫推薦信,但是最后他又不肯寫了,真是唇三口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