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龍
基本解釋
《易·乾》:“云從龍,風從虎,圣人作而萬物覩。”舊以龍為君象,因以稱隨從帝王或領袖創業。 后唐 盧殷 《欲銷云》詩:“欲隱從龍質,仍餘觸石文。” 清 戴易 《釣臺》詩:“當時賴有從龍彥,卻使幽人享太平。”《清史稿·食貨志一》:“有從龍入關者,有定鼎后投誠者。” 郭孝成 《陜西光復記》:“當中原逐鹿之時,正豪杰從龍之會。”
成語(Idiom):從龍
發音(Pronunciation):cóng ló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一個人離開原有的勢力、背叛原來的朋友,投靠更有權勢的人。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從龍意為離開龍的群體,投靠更有權勢的龍。這個成語形容一個人背離原有的勢力,背叛原來的朋友,去追求更高的地位和權力。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描述某人為了個人利益而背叛朋友、團隊或組織的情況。也可以用來形容某人投靠權貴,以謀求更高的地位和財富。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這個成語的故事起源于中國古代的傳說故事《西游記》。故事中,孫悟空是一個聰明機智的猴子,他本來是龍王的手下,但因為對龍王不滿,決定背叛并離開了龍王的勢力,追求更高的地位和權力。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從龍是一個動賓短語,由“從”和“龍”兩個漢字組成。其中,“從”表示離開,背離;“龍”表示權貴、有權勢的人。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為了個人利益,背叛了原來的團隊,從龍了。
2. 這個政治家曾經是反對派的成員,但后來為了權力地位,從龍加入了執政黨。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從龍”這個成語與孫悟空在《西游記》中背叛龍王的情節聯系起來,聯想到背叛或離開原有勢力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更多與權力、背叛相關的成語,如“投鼠忌器”、“得魚忘筌”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8歲):他為了當班長,背叛了原來的好朋友,從龍了。
2. 初中生(14歲):這個學生為了考試能夠得到好成績,從龍加入了學霸的小組。
3. 高中生(17歲):為了能夠進入名校,他從龍投靠了一個有影響力的家族。
希望以上的學習指南能夠幫助你更好地理解和記憶“從龍”這個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