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慍
基本解釋
不氣憤;不怨恨。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德行》:“﹝ 殷覬 ﹞意色蕭然,遠同 鬭生 之無慍。” 南朝 梁 何遜 《哭吳興柳惲》詩:“遠識內(nèi)無慍,深衷外有規(guī)。” 宋 劉克莊 《題小室》詩之一:“ 士師 何止三無慍, 中散 居然七不堪。”
成語(Idiom):無慍
發(fā)音(Pronunciation):wú wě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沒有慍怒,心境安定。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無慍指的是內(nèi)心沒有慍怒的狀態(tài),即心境安定,沒有被外界的困擾所動搖。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無慍常用來形容人的內(nèi)心淡定,不受外界干擾影響,保持平靜的態(tài)度。可以用來表達一個人在面對挫折、困難或者壓力時,能夠保持冷靜、鎮(zhèn)定自若的心態(tài)。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詩經(jīng)·小雅·常武》中有一句:“無慍于心,正直如也。”這句詩表達了一個人內(nèi)心無慍的美好品質(zhì)。
成語結(jié)構(gòu)(Structure of the Idiom):無慍是由“無”和“慍”兩個字組成的。其中,“無”表示沒有,沒有慍怒;“慍”表示慍怒,心中不滿。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在遇到困難時總能保持無慍的心態(tài)。
2. 她常常面臨壓力,但她總是能夠無慍地應(yīng)對。
3. 老師對他的批評他從不生氣,總是保持無慍的態(tài)度。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聯(lián)想“無慍”中的“無”字,想象成沒有慍怒的狀態(tài),內(nèi)心平靜安定,不被外界的困擾所動搖。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學習其他與“無慍”相近的成語,如“泰然自若”、“心如止水”等,進一步豐富詞匯量和理解能力。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考試沒考好,但我還是無慍地面對,下次一定會更努力。
2. 初中生:面對同學的嘲笑,他一直保持無慍的笑容。
3. 高中生:面對高考的壓力,她能夠無慍地應(yīng)對,不被困難打敗。
4. 大學生:盡管遭遇挫折,但他仍然能夠無慍地追求自己的夢想。
5. 成年人:無論遇到什么困難,我們都應(yīng)該保持無慍的心態(tài),勇敢面對。
希望以上學習指南能夠幫助你更好地理解和運用“無慍”這個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