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溆子
基本解釋
見“ 文溆子 ”。
亦作“文敘子”。樂曲名。 唐 代俗講僧 文溆 (或作 文敘 、 文淑 )善吟經,講唱變文,聲音婉轉動人。因效其聲調,制成樂曲,故名。《太平廣記》卷二○四引 唐 盧言 《盧氏雜說·文宗》:“ 文宗 善吹小管。時法師 文溆 為入內大德,一日得罪流之。弟子入內,收拾院中籍入家具輩,猶作法師講聲。上採其聲為曲子,號‘文溆子’。”溆,一本作“ 漵 ”。 唐 段安節 《樂府雜錄·文敘子》:“《文敘子》, 長慶 中俗講僧 文敘 善吟經,其聲宛暢,感動里人。樂工 黃米飯 依其念四聲 觀世音菩薩 ,乃撰此曲。”參閱 唐 趙璘 《因話錄·角》、 宋 王灼 《碧雞漫志》卷五。
成語(Idiom):文溆子
發音(Pronunciation):wén xū zǐ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人的才華或學問高深。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文溆指的是一個地名,位于今湖南省岳陽市境內,因其地處偏僻、山水秀麗而成為隱士避世的地方。而“子”在古代常用于尊稱別人,表示對其的尊敬。文溆子一詞就是指在文溆隱居的人,也即指有才華或學問高深的人。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有才華或學問高深的人,可以用來贊美他人的學識和才華。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關于文溆子的故事并不多見,但據說文溆子這個成語的來源與南朝梁代的一個故事有關。相傳梁武帝時期,有一位名叫鄭道茂的隱士,他在文溆山隱居,并以其高深的學問和才華聞名于世。因為鄭道茂居住在文溆山,所以人們就稱他為文溆子。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文溆子是一個以地名為主體的成語,地名文溆與尊稱“子”的結合,表示對才華或學問高深之人的尊敬和贊美。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真是個文溆子,無論哪個領域都能出類拔萃。
2. 這位年輕的畫家真是個文溆子,他的作品令人嘆為觀止。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文溆子的發音與“文學子弟”進行聯想,通過聯想記憶來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意思。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了解文溆山的歷史和文化,以及相關的文學作品和藝術作品。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老師,我要努力學習,將來也成為一個文溆子。
2. 初中生:他在學校里的表現非常出色,真是個小小的文溆子。
3. 高中生:她的文學作品已經在全國范圍內獲獎,可以說是個真正的文溆子。
4. 大學生:他在專業領域的研究成果非常突出,被譽為該領域的文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