蓍簪
成語(Idiom):蓍簪 (shī zān)
發音(Pronunciation):shī zā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蓍簪是一個古代成語,意為草草地扎頭發,形容行動匆忙、不經心。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蓍簪由兩個詞組成,蓍指一種古代用來占卜的植物,簪則指用來束發的發飾。在古代,蓍簪是婦女們日常生活中的必備物品之一,用來修飾頭發。而成語中的蓍簪則代表著匆忙、不細心地把頭發束起來,暗指行動草率、不認真。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蓍簪這個成語通常用于形容別人的行動匆忙、草率,或者自己的行動欠考慮、不細心。可以用來批評別人的不認真,或者自嘲自己的粗心大意。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蓍簪一詞最早出現在《史記·屈原賈生列傳》中。屈原是戰國時期的楚國政治家和詩人,他在楚國宮廷中任職,負責勸諫君王。有一次,屈原寫了一篇勸諫的文章,希望君王能夠重視國家的安危。然而,由于時間緊迫,他沒有仔細檢查文章的內容和語法錯誤,而是匆忙地遞交給君王。結果,君王看到文章中的錯誤后非常生氣,屈原也因此受到了懲罰。從此以后,人們就用“蓍簪”來形容行動匆忙、不細心。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蓍簪是一個由兩個詞組成的成語,沒有特定的固定結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做事總是蓍簪,缺乏細致的考慮。
2. 你別那么蓍簪,仔細一點,別出錯了。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來記住成語蓍簪。可以想象一個人匆忙地把頭發隨意地扎起來,表示行動匆忙、不細心的意思。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你可以進一步學習成語的用法和相關例句,了解更多與蓍簪相關的故事和文化背景。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昨天寫作業的時候太蓍簪了,有好多錯別字。
2. 初中生:他考試的時候太蓍簪了,沒有認真審題就開始做題了。
3. 高中生:我明天要參加模擬面試,不能再蓍簪了,要好好準備。
4. 大學生:我上周末參加了一場比賽,因為太蓍簪,結果只拿到了第四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