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者
基本解釋
(1).有德行的人。《左傳·定公四年》:“《詩》曰:‘柔亦不茹,剛亦不吐。不侮矜寡,不畏彊御。’唯仁者能之。”《論語·子罕》:“ 子 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墨子·節葬》:“仁者之為天下度也,辟之,無以異乎孝子之為親度也。”《南史·孔靈符傳》:“夫題里逆心而仁者不入。” 宋 石延年 《曹太尉西師》詩:“仁者雖無敵,王師尚有征。”
(2).有恩情的人。《禮記·喪服四制》:“比終茲三節者,仁者可以觀其愛焉,知者可以觀其理焉,強者可以觀其志焉。” 鄭玄 注:“仁,有恩者也。” 孔穎達 疏:“孝子居喪,性有仁恩則居喪思慕,可以觀其知愛親也,若不愛親,則非仁恩也。”
(3).佛教語。對人的尊稱。《大日經疏》卷四:“梵音爾儞,名為仁者。”《法華經·序品》:“四眾龍神,瞻察仁者。”
成語(Idiom):仁者
發音(Pronunciation):rén zhě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具有仁愛之心、善良品德的人。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仁者是指具備仁愛之心、善良品德的人。仁者將他人的利益放在自己的利益之前,關心他人的痛苦和困難,并樂于助人。仁者以仁德行事,對待他人寬容體諒,善待他人,是一種高尚的品質。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仁者這個詞語常用于表揚和贊美具有仁愛品德的人。可以用來形容那些樂于助人、關心他人、善待他人的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仁者這個詞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儒家思想。儒家思想強調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強調仁愛和善良品德的重要性。在儒家經典《論語》中,孔子曾經提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句話強調了仁者的原則,即不做自己不愿意別人對自己做的事情。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仁者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其中“仁”表示仁愛之心,“者”表示人。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總是樂于幫助別人,真是一個仁者。
2. 他對待每個人都很關心,真是一個仁者。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記憶“仁者”這個成語的發音和基本含義來幫助記憶。同時,可以將這個成語與具體的人物形象或故事情節聯系起來,以加深記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通過閱讀相關的儒家經典文獻,如《論語》和《大學》等,來深入了解仁者的思想和儒家文化。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總是幫助同學們解決問題,他是一個仁者。
2. 初中生:我希望將來成為一個仁者,關心他人,樂于助人。
3. 高中生:仁者的品質是一個人成長過程中應該追求的目標。
4. 大學生:大學生應該培養仁者的品質,為社會做出貢獻。
5. 成年人:在現代社會中,我們需要更多的仁者,關心他人,幫助他人,共同建設美好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