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夔足
基本解釋
《韓非子·外儲說左下》:“ 夔 一而足矣。”謂只要是真人才,一個就足夠。《后漢書·曹襃傳》:“昔 堯 作《大章》,一 夔 足矣。” 唐 楊炯 《中書令汾陰公薛振行狀》:“使卿長在中書,一 夔 足矣。” 宋 黃庭堅 《笻竹》詩:“不須客賦千首詩,若是賞音一夔足。”亦作“ 一夔已足 ”。《中國現在記》第一回:“一 夔 已足,世上哪里有兼全的事!”
成語(Idiom):一夔足
發音(Pronunciation):yī kuí zú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行動迅速,極為迅捷。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一夔足是由“一”、“夔”、“足”三個字組成的成語。其中,“一”表示一個,單個的意思;“夔”表示古代傳說中的神獸,形象如龍而有羽毛;“足”表示腳,意味著行走。整個成語的意思是一個夔的腳,即指行動極為迅捷,速度非常快。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這個成語常用于形容人的行動迅速敏捷,特別是在緊急情況下迅速應對或處理事情的能力。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這個成語源自于《左傳·昭公二十年》:“夫仆不足以一夔足,而況于大事乎?”這句話是春秋時期的左國國君向左國大夫問話,意思是說即使有一個夔的腳也不足以完成一件事情,更何況是大事呢?后來,這句話被引申為一個成語,用來形容行動的迅速。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語+不足以+一夔足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反應非常迅速,簡直是一夔足。
2. 他在比賽中的速度就像一夔足一樣,令人驚嘆。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想象夔這個神獸的形象,一條身子像龍一樣的生物,但卻只有一只腳,所以它的行動非常迅捷。通過這個形象,可以幫助記憶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學習其他與速度和行動相關的成語,例如“如脫韁之馬”、“迅雷不及掩耳”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跑得像一夔足一樣,快得飛快。
2. 初中生:他的反應速度太快了,簡直就像一夔足一樣。
3. 高中生:在緊急情況下,他的應變能力讓人印象深刻,簡直是一夔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