袷襠
成語(Idiom):袷襠(jiá dāng)
發音(Pronunciation):jiá dā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人行走的姿勢,兩腿緊貼,跨步小而緊湊。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袷襠原本是指古代男子的內褲,后來引申為形容人行走時兩腿緊貼、跨步小而緊湊的姿勢。這個成語形象地描繪了人行走時的特定姿態,強調了行走時的穩健和節制。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描述人行走時的姿勢,形容人走路穩健、踏實。也可以用于比喻做事穩重、不慌不忙、沉著冷靜。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袷襠一詞最早出現在《莊子·秋水》一篇中,原文是:“袷襠之人,能雨能晴,能寒能暑,能吹能吸,能神能化?!边@里的袷襠指的是古代能夠掌握天氣變化、操縱自然的神仙。后來,人們從這個成語中提取了袷襠的特點,用來形容人行走的姿勢。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袷襠是一個形容詞短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走路一直袷襠,從不慌亂。
2. 這位將軍步伐穩健,走起路來總是袷襠的。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想象一個人行走時兩腿緊貼、跨步小而緊湊的姿勢,來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與行走姿勢相關的成語,如“跋扈”、“蹣跚”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6歲):他袷襠地走過來,好像是個小貓咪。
2. 初中生(13歲):老師走路總是袷襠的,給人一種穩重的感覺。
3. 高中生(17歲):他袷襠地行走,不緊不慢,給人一種自信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