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絜
成語(Idiom):行絜
發音(Pronunciation):xíng xié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人行事謹慎,處世圓滑,能夠靈活應對各種情況。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行絜是由“行”和“絜”兩個字組成的成語。行指行動,絜指約束。行絜的意思是指人在行動中能夠自我約束,謹慎處理事情,以達到圓滑處世的目的。這個成語強調人在處理各種情況時要懂得把握分寸,避免沖動和魯莽,以免造成不必要的麻煩。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行絜這個成語通常用來形容人處世圓滑,善于處理復雜的人際關系。它可以用來形容一個人在工作、學習或社交場合中表現得機智、靈活和穩重。這個成語適用于各種場合,比如工作中的談判、人際交往、處理復雜問題等等。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行絜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左傳·宣公二年》這篇古代文獻中。據說,晉國的宣公二年,晉國正面臨著外敵的入侵。宣公的臣子們都希望宣公能夠積極應對,出兵抵御敵人。但宣公卻選擇了保持冷靜,不冒險出兵。他認為應該穩妥處理,避免沖動行事。最終,宣公的決策成功地保護了晉國的利益,贏得了大家的贊賞。后來,人們用“行絜”來形容宣公的智慧和謹慎。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行絜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四聲成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在處理復雜的人際關系中總是能夠行絜得體,不會讓任何一方感到不滿。
2. 在面對困難時,她總是能夠行絜自若,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3. 作為一名領導,你應該懂得行絜,避免做出沖動的決策。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行絜記憶為“行事圓滑”。這樣的記憶方法可以幫助你記住成語的基本含義和意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如果你對行絜這個成語感興趣,可以進一步了解中國的其他成語,比如“明哲保身”、“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等等。通過學習更多的成語,你可以豐富自己的漢語詞匯,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6-12歲):他在考試中行絜得很好,從不作弊。
2. 初中生(13-15歲):她在班級中行絜得很有魅力,受到大家的喜愛。
3. 高中生(16-18歲):作為一名學生干部,他在處理學生問題時總是能夠行絜得體。
4. 大學生(19-22歲):他在社團活動中表現出了行絜的領導才能,得到了大家的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