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解釋
詞語解釋
mù dèng kǒu dāi ㄇㄨˋ ㄉㄥˋ ㄎㄡˇ ㄉㄞ目瞪口呆
◎ 目瞪口呆 mùdèng-kǒudāi
[gaping;stupefied;dumbstruck;be filled with shocked wonder] 瞪著眼睛說不出話來。形容吃驚或受氣而發愣
令人想來都不禁驚得目瞪口呆
詞語解釋
mù dèng kǒu dāi ㄇㄨˋ ㄉㄥˋ ㄎㄡˇ ㄉㄞ目瞪口呆
瞪著眼睛說不出話來。形容因吃驚或受氣而發楞。 元 無名氏 《賺蒯通》第一折:“嚇得 項王 目瞪口呆,動彈不得。”《水滸傳》第四回:“嚇得莊家目瞪口呆,罔知所措。”《老殘游記》第十七回:“ 剛弼 氣得目瞪口呆。” 魯迅 《<三閑集>序言》:“我是在二七年被血嚇得目瞪口呆,離開 廣東 的。”
成語詞典已有該詞條:目瞪口呆
成語(Idiom):目瞪口呆 (mù dèng kǒu dāi)
發音(Pronunciation):mù dèng kǒu dāi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因驚訝或吃驚而目不轉睛,嘴巴張大無言。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當人們遇到令人驚訝或意想不到的事情時,會失去語言能力,目不轉睛地看著,嘴巴張大無法閉合,表達出一種目瞪口呆的狀態。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通常用于形容人們在面對令人震驚或無法理解的情況時的表情和反應,也可以用來形容自己在某種情況下驚訝得無法說話。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左傳·昭公十年》中有記載:昭公問鮑叔牙:“吾聞諸夫子:君子不器。”鮑叔牙答道:“君子不器,是何意也?”昭公回答說:“吾未知也。”鮑叔牙接著說:“君子不器,謂不目瞪而口呆也。”這個故事表達了當時的鮑叔牙對昭公提出的問題感到驚訝,以至于目瞪口呆。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由形容詞“目瞪”和動詞“口呆”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當他聽到她的好消息時,他目瞪口呆地望著她,一時無法回答。
2. 學生們聽到老師宣布放假的消息時,都目瞪口呆,然后歡呼雀躍起來。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目瞪口呆”與驚訝的表情和反應聯系起來,想象自己在面對令人吃驚的事情時的表情,以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學習其他與目瞪口呆相關的成語,如“目不暇接”、“目瞪口呆”等,以擴展詞匯量和理解能力。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6-12歲):當我看到生日蛋糕上的驚喜時,我目瞪口呆地站在那里,不知道該說什么。
2. 初中生(13-15歲):當我聽到自己被選為班級代表時,我目瞪口呆地望著老師,感到非常榮幸。
3. 高中生(16-18歲):當我看到考試成績時,我目瞪口呆地坐在那里,不敢相信我居然考得這么好。
4. 大學生(19歲及以上):當我聽到自己被錄取為研究生時,我目瞪口呆地看著錄取通知書,內心充滿了喜悅和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