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Idiom):傷化敗俗
發音(Pronunciation):shāng huà bài sú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某種行為或言論對社會風氣、道德觀念等產生不良影響,破壞社會風尚。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傷:損害;化:變壞;敗:衰敗;俗:社會風尚。傷化敗俗指的是某種行為或言論對社會風氣、道德觀念等產生不良影響,破壞社會風尚。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批評那些有害于社會風氣的行為或言論,警示人們要遵守社會公德,維護社會風尚。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成語“傷化敗俗”源自《左傳·襄公二十九年》:“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這句話強調了人們在言行舉止上應該遵守社會規范,不要做出傷害社會風氣的行為。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謂賓結構,形容詞作謂語,含有四個漢字。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言論舉止常常傷化敗俗,引起了公眾的批評。
2. 作為公眾人物,他應該注意自己的形象,不要做出傷化敗俗的行為。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成語的四個字分別與損傷、變壞、衰敗、社會風尚等概念聯系起來,形成聯想記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相關的成語,如“貽笑大方”、“敗壞風氣”等,以加深對社會風尚和道德觀念的理解。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們的行為不文明,傷化敗俗,應該受到批評。
2. 初中生:在校園里,我們要注意言行舉止,不要做出傷化敗俗的事情。
3. 高中生:作為學生干部,我們要起到帶頭作用,不做傷化敗俗的榜樣。
4. 大學生:在大學校園中,我們要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不做任何傷化敗俗的行為。
5. 成年人:作為社會的一員,我們應該自覺遵守社會規范,不做出傷化敗俗的行為,為社會風尚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