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算
基本解釋
猶歷法。《舊唐書·李淳風傳》:“ 淳風 幼俊爽,博涉羣書,尤明天文、歷算、陰陽之學。” 宋 程大昌 《考古編·正朔六》:“又遠而開辟,其天行歷算,皆可覆其疎密。” 明 胡應麟 《少室山房筆叢·經籍會通二》:“《術伎録》:‘一天文,二讖緯,三歷算,四五行。’”
(1).周密考慮。 唐 杜牧 《守論》:“而執事大人,曾不歷算周思,以為宿謀,方且嵬岸抑揚,自以為廣大繁昌莫己若也。”
(2).歷法和算術。 清 王錫闡 《曉庵新法·自序》:“ 萬歷 年間,西人 利 氏來歸,頗工歷算。”
成語(Idiom):歷算(lì suàn)
發音(Pronunciation):lì suà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歷:計算;算:計算。指推算歷法,計算日月運行的方法。也比喻推算事情的結果。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歷算是由“歷”和“算”兩個字組成的成語。歷指計算,算指計算。歷算原指推算歷法、計算日月運行的方法,后來也引申為推算事情的結果。歷算強調通過推算、計算來得到準確的結果。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歷算多用于描述通過推算、計算來得到準確結果的情況。可以用于形容數學問題、科學實驗、策劃方案等需要精確計算的場景。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歷算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史記·孟子荀卿列傳》中。相傳古代有一位名叫孟子的學者,他非常善于計算,能夠推算出日月之行的規律。有一天,孟子的一個學生問他:“老師,您是怎么知道日月的運行軌跡的?”孟子回答道:“這是通過歷算得到的。”后來,人們就用“歷算”來形容通過推算、計算得到準確結果的情況。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動賓結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通過歷算,成功解決了這個難題。
2. 這個實驗需要進行精確的歷算,才能得出準確的結果。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歷算”與“歷史算計”進行聯想,歷史需要通過推算和計算來得到準確的結果。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與歷算相關的成語,如“算無遺策”、“推己及人”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小學生(6-12歲):我通過歷算,算出了一道數學題的答案。
中學生(13-18歲):通過歷算,我推算出了這個物理實驗的結果。
大學生及以上(18歲以上):歷算是科學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一環,可以幫助我們得出準確的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