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朗
基本解釋
亦作“ 分朗朗 ”。清楚;分明。《元典章·戶部十一·差發》:“仍出榜文,開坐各州,合著差發數目該系絹若干,分朗曉示。” 元 無名氏 《連環計》第三折:“見太師言分朗,教 王允 聽明降。” 元 無名氏 《來生債》第四折:“兀的不明明的在這門額上顯,分朗朗在這牌面上見。”
成語(Idiom):分朗
發音(Pronunciation):fēn lǎ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人的思想或言行乖張,不合常理。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分朗是一個形容詞,用于形容人的思想或言行不合常理,乖張古怪。這個成語源于《左傳·襄公十五年》:“晉侯使人如齊,問于晏子曰:‘寡人與國人有望乎?’晏子曰:‘有。’又問曰:‘與諸侯有望乎?’晏子曰:‘無。’晉侯曰:‘寡人何以無望于諸侯?’晏子曰:‘分朗。’”晏子的回答意思是說,晉國的君主行為不合常理,乖張古怪,所以不會得到其他諸侯的支持和期望。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分朗這個成語可以用來形容一個人的思想或言行不合常理,乖張古怪。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用它來形容某人的言行舉止怪異,與常人不同。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這個成語的故事起源于《左傳·襄公十五年》,描述了晏子對晉侯的回答。晏子用“分朗”來形容晉侯的思想和言行乖張,不合常理。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分朗是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分別是“分”和“朗”。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行為真是分朗,不合常理。
2. 這個人思想太分朗了,無法理解他的想法。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來記住這個成語。可以想象一個人的思想或言行像一條蜿蜒曲折的小路,與常理相去甚遠,這樣就可以記住“分朗”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思想或言行相關的成語,如“草木皆兵”、“畫蛇添足”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的舉止真是分朗,總是做一些奇怪的事情。
2. 初中生:這個人的思想太分朗了,不合常理。
3. 高中生:他的言行舉止乖張古怪,真是分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