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Idiom):涸澤而漁,焚林而獵
發音(Pronunciation):hé zé ér yú, fén lín ér liè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人們為了一時的私利,不顧大局,采取極端措施,破壞自己的根本利益。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涸澤而漁,意為將水中的魚全部捕盡,而不顧及魚的繁殖和生存環境;焚林而獵,意為燒毀森林以便獵取更多的動物。這個成語形容人們出于私欲,為了一時的利益而不顧長遠發展,破壞自己的根本利益。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批評那些為了眼前的利益而不顧大局,破壞整體利益的人或行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該成語出自《戰國策·齊策四》。戰國時期,齊國的晏嬰曾經提出"涸澤而漁,焚林而獵"這個典故,用來批評齊國的國家政策。他認為,國家應該注重長遠的利益,而不是只顧眼前的私利。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涸澤而漁,焚林而獵是由兩個動詞短語組成的,形容人們為了一時的私利而采取的極端行為。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涸澤而漁,為了眼前的利益,完全不考慮長遠發展。
2. 這家公司焚林而獵,一味追求短期利潤,卻忽視了自身的可持續發展。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涸澤而漁,焚林而獵”與破壞環境、短視行為聯系起來,形成動態的形象,幫助記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類似意義的成語,如“殺雞取卵”、“舍本逐末”等,加深對于短視行為的理解。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們涸澤而漁,把池塘里的魚都撈光了。
2. 初中生:有些人為了一時的利益,涸澤而漁,不顧及生態環境。
3. 高中生:政府應該制定長遠的發展規劃,而不是焚林而獵,破壞自然資源。
4. 大學生:商人為了追求短期利益,經常涸澤而漁,不顧及市場的長遠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