斥擯
基本解釋
排斥。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記·印度總述》:“罹咎犯律……重乃眾不共住。不共住者,斥擯不齒,出一住處,措身無所。”
成語(Idiom):斥擯(chì bìn)
發音(Pronunciation):chì bì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排斥、摒棄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斥擯指的是排斥、摒棄某人或某事物,不予接納或認可。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對某人或某事物的強烈不滿,拒絕接納或認同。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斥擯這個成語出自《禮記·曲禮上》:“斥擯之禮,非不欲人也,斥擯之道,非不欲行也。”意思是說斥擯的禮儀并不是不希望別人參與,斥擯的方式并不是不希望別人效仿。這個成語的故事起源并不清晰,但它在古代禮儀中有著重要的地位。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斥擯是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分別是“斥”和“擯”。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我們應該斥擯那些不道德的行為。
2. 他被斥擯出了學校的團隊。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斥擯”拆分為兩個部分,分別記憶。可以通過聯想記憶的方式,將“斥”與排斥的意思聯系在一起,將“擯”與摒棄的意思聯系在一起,以此來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更多與排斥、摒棄相關的成語,如“排山倒海”、“拒之門外”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老師斥擯了那個調皮的同學。
2. 初中生:我們應該斥擯不良習慣。
3. 高中生:他被斥擯出了學校的學生會。
4. 大學生:我們不能斥擯不同意見的聲音。
5. 成人:公司斥擯了那個不稱職的員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