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醖
基本解釋
一種經過重釀的美酒。《西京雜記》卷一:“ 漢 制,宗廟八月飲酎,用九醖、太牢。皇帝侍祠,以正月旦作酒,八月成,名曰酎,一曰九醖,一名醇酎。” 漢 張衡 《南都賦》:“酒則九醖甘醴,十旬兼清。”《拾遺記·晉時事》附 南朝 梁 蕭綺 錄:“ 張華 為九醖酒,以三薇漬麴糵……糵用水漬麥三夕而萌芽,平旦雞鳴而用之,俗人呼為‘雞鳴麥’。以之釀酒,醇美,久含令人齒動;若大醉,不叫笑搖蕩,令人肝腸消爛,俗人謂為‘消腸酒’。” 唐 元稹 《西涼伎》詩:“ 哥舒 開府設高宴,八珍九醖當前頭。” 元 鄭光祖 《王粲登樓》第三折:“九醖酒光斟琥珀,三山鸞鳳舞翩蹮。” 明 王世貞 《罷官雜言則鮑明遠體》詩之八:“飲用葡萄九醖清泠之美酒,焚用都梁百和旖旎之妙香。”
成語(Idiom):九醖(jiǔ yīn)
發音(Pronunciation):jiǔ yī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九種毒酒,比喻殘酷的刑罰或嚴厲的懲罰。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九醖源自古代刑罰,是指一種殘酷的刑罰方式。醖即釀造毒酒,九醖則指釀造九種毒酒。這種刑罰常用于對犯罪分子的嚴厲懲罰,通過讓罪犯飲下毒酒來實施。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九醖這個成語常用于形容嚴厲的懲罰或殘酷的刑罰。可以用來描述某個人受到了嚴重的懲罰或遭受了殘酷的對待。也可以用來形容某個事物的嚴重后果或惡劣影響。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九醖這個成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刑罰制度。根據史書記載,在古代,九醖是一種非常殘忍的刑罰方式。犯罪分子被迫飲下九種毒酒,以此來實施嚴厲的懲罰。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九醖屬于四字成語,由兩個漢字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個犯罪分子犯下了嚴重罪行,應該受到九醖的懲罰。
2. 這個國家對重大犯罪分子實行九醖的刑罰制度。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來記住九醖這個成語。可以想象一個人被迫飲下九種毒酒的場景,以此來聯想九醖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了解中國古代的刑罰制度,了解其他殘酷的刑罰方式和相關成語。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壞人做壞事應該受到九醖的懲罰。
2. 初中生:這個犯罪分子犯下了嚴重罪行,應該接受九醖的刑罰。
3. 高中生:九醖這種殘酷的刑罰方式在古代被廣泛采用。
4. 大學生:九醖這個成語可以用來形容某個人受到了嚴重的懲罰或遭受了殘酷的對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