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Idiom):匠門棄材
發音(Pronunciation):jiàng mén qì cái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工匠因為對材料要求過高,而舍棄了許多看似不合適的材料,但這些材料實際上卻可以被善加利用。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匠門棄材這個成語來源于中國古代的工匠傳統。在古代,工匠們對于制作物品的材料要求非常嚴格,他們會舍棄那些看似不合適的材料,只選擇最好的材料來制作產品。然而,有時候那些被舍棄的材料實際上是可以被善加利用的,因為它們可能具備其他特殊的用途或價值。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這個成語通常用來形容那些對事物要求過高,只追求完美而忽略了其他可能性的人。也可以用來指代那些沒有善于發現和利用資源的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匠門棄材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左傳》中。故事講述了一個叫魯貞的人,他是一個非常有才華的工匠,但他對材料要求極高,只使用最好的材料來制作產品。有一天,他看到一塊看似不起眼的石頭被人扔掉了,他覺得這塊石頭不值一提,但他的一個學徒卻認為這塊石頭有特殊的用途。學徒最終將這塊石頭加工成了一件非常有價值的藝術品,而魯貞卻因為對材料要求過高而錯過了這個機會。從此以后,“匠門棄材”這個成語就被用來形容那些對材料要求過高而錯過了其他可能性的人。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語+謂語+賓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是一個匠門棄材的人,總是只追求完美而忽略了其他可能性。
2. 這個項目的負責人太匠門棄材了,他只看重最好的材料,卻錯過了其他有價值的資源。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匠門棄材這個成語與故事起源中的魯貞的經歷聯系起來,來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和用法。可以想象魯貞對材料要求過高,只選擇最好的材料,而學徒卻發現了被舍棄的材料的特殊用途,從而制作出了有價值的藝術品。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了解中國古代工匠的傳統和工藝,以及他們對材料的要求和處理方式。也可以學習其他類似的成語,如“舍本逐末”。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不想成為一個匠門棄材的人,我要善于發現和利用資源。
2. 初中生:他總是只看重最好的材料,但這樣的做法可能會導致他成為一個匠門棄材的人。
3. 高中生:在追求完美的過程中,我們要注意不要成為匠門棄材的人,要善于發現和利用其他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