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板
基本解釋
◎ 手板 shǒubǎn
(1) [palm] 〈方〉∶手掌
(2) [birch]∶(手板兒)體罰用的打手心的板子
(3) 見“手版”
詳細解釋
(1).亦作“ 手版 ”。即笏。古時大臣朝見時,用以指畫或記事的狹長板子。《晉書·謝安傳》:“既見 溫 , 坦之 流汗沾衣,倒執手板。”《宋書·禮志五》:“笏者,有事則書之……手板,則古笏矣。” 唐 韓愈 《盧郎中云夫寄示送盤谷子詩兩章歌以和之》:“行抽手版付丞相,不待彈劾還耕桑。” 清 吳偉業 《贈家侍御雪航》詩:“卻拜極言疏,手板指朝貴。”
(2).亦作“ 手版 ”。手本的別名。 清 惲敬 《與李汀州書》:“八月初一日得手書,擲還手版,命此后并此去之,敬當如命。”《老殘游記》第十八回:“ 子謹 遞上手版,趕到面前請了個安。”參見“ 手本 ”。
(3).手掌。 周立波 《山鄉巨變》上二四:“他的挑戰引起了一陣陣熱烈的拍手, 盛佳秀 的手板拍紅了。”
(4).即戒尺。打手心的板子。舊時塾師體罰學生的工具。
成語(Idiom):手板
發音(Pronunciation):shǒu bǎ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手板是指手掌的背面。成語“手板”表示指責、批評或懲罰。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手板這個成語形象地比喻批評或懲罰的力量,就像用手掌的背面打擊一樣。它用于形容對他人的指責或批評嚴厲而刻薄。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手板一般用于描述對他人的嚴厲批評或指責,常用于口語和文學作品中。可以用來形容老師對學生的批評,領導對下屬的指責,或者家長對孩子的責備等。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關于“手板”的故事起源尚無確切記載,但可以推測它的來源與古代中國家庭教育中的懲罰方式有關。在古代,家長常常用手板來懲罰孩子的過錯,因此“手板”成為了一種象征性的懲罰和批評的形象。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成語“手板”是由兩個漢字組成,分別是“手”和“板”。其中,“手”表示手掌,“板”表示背面。組合在一起,形成了“手板”的成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老師拿起手板,對不聽話的學生進行了嚴厲的批評。
2. 領導拍了一下手板,示意下屬要改正錯誤。
3. 父親用手板打了我一頓,讓我明白了自己的錯誤。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來記憶成語“手板”。想象一下自己被老師或父母用手板批評或懲罰的情景,以此來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如果你對成語感興趣,可以繼續學習其他與“手板”相關的成語,如“手到擒來”、“手舞足蹈”等。了解更多成語的含義和用法,可以幫助你在漢語表達中更加準確和生動地運用成語。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老師拿起手板,對不聽話的同學進行了嚴厲的批評。
2. 初中生:班主任用手板敲了一下桌子,警告同學們要遵守紀律。
3. 高中生:老師拿起手板,對考試作弊的學生進行了嚴厲的懲罰。
4. 大學生:導員用手板拍了一下桌子,警告同學們要認真學習。
希望以上學習指南對你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