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晡
基本解釋
晡為申時,一般分上晡、中晡、下晡,故又稱三晡。《宋書·后妃傳·孝武文穆王皇后》:“召必以三晡為期,遣必以日出為限。” 北周 庾信 《春賦》:“百丈山頭日欲斜,三晡未醉莫還家。” 唐 李范 逸句:“離筵風日三晡晚,歸路云霞一道開。”
成語(Idiom):三晡
發音(Pronunciation):sān bā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一天中的三個時辰,即早晨、正午和傍晚。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三晡是古代中國人對一天時間的劃分,每個晡代表了一個時辰。早晨從日出到上午九點,正午從上午九點到下午三點,傍晚從下午三點到日落。三晡成語常用來形容一天中的不同時段。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三晡常用于描述一天中的時間,可以用來表示早晨、正午和傍晚,也可以用來表示時間的流逝或變化。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三晡這個成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的天文觀測和時間劃分。古人通過觀察太陽的位置和光照強度來判斷時間,將一天劃分為三個時辰,即早晨、正午和傍晚。這種時間劃分方式在古代十分常見,后來演變成了成語三晡。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三晡由兩個漢字組成,分別是“三”和“晡”。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每天的工作時間從早晨七點一直忙到傍晚九點,幾乎沒有時間休息。
2. 這個城市的交通擁堵問題主要集中在早晨和傍晚兩個三晡。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三晡”與一天的三個時段聯系起來進行記憶。將早晨、正午和傍晚與三個“晡”字進行對應,可以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了解古代中國的時間觀念和時間劃分方式,以及其他與時間相關的成語和習語。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早晨起床時,太陽已經升起了兩個三晡。
2. 初中生:正午的烈日下,我們都躲在樹蔭下休息。
3. 高中生:傍晚時分,整個城市的燈光開始亮起,繁忙的夜生活開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