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案
成語(Idiom):錯案
發音(Pronunciation):cuò à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司法機關在審判中犯下的錯誤,誤判案件。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錯案是指司法機關在審判過程中因錯誤的判斷、不當的處理或依據不準確等原因,導致對案件的判決出現錯誤的情況。這種錯誤可能是因為證據不足、法律適用錯誤、程序違規等原因造成的。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錯案通常用于批評司法機關的錯誤判決或者描述一個案件被錯誤地處理的情況。可以在法律、社會新聞報道、法律教育等場合使用。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錯案一詞最早見于《晉書·王敦傳》,原文為“敦既有功,而朝廷大臣多為之請,而寧朔將軍王敏尤為力,以為其非其所宜。”意思是王敦雖然有功績,但朝廷大臣卻多次為他請功,其中寧朔將軍王敏尤為努力,以為這樣不應該。后來,這個詞逐漸演變為指司法機關的錯誤判決。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錯案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其中“錯”表示錯誤,指出判決的錯誤性質,“案”表示案件,指出判決的對象。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起錯案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
2. 律師們致力于揭露和糾正冤假錯案。
3. 司法機關應該加強質量管理,以避免發生錯案。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錯案聯想為“錯誤的案件”,通過將成語的字義與實際意義聯系起來,加深記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有關錯案的案例,了解司法機關在審判中的責任和要求,以及如何預防和糾正錯案的措施。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6-12歲):老師告訴我們,錯案是指法院判錯了案件。
2. 初中生(13-15歲):我看了一本關于冤假錯案的書,深刻體會到司法的重要性。
3. 高中生(16-18歲):學習法律專業的同學們經常討論錯案對社會的影響和司法改革的必要性。
4. 大學生及以上(18歲以上):我在實習期間參與了一起錯案的研究,意識到司法公正的重要性和司法改革的迫切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