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衡
基本解釋
即稽首。古代的一種跪拜儀式,以手至地而頭加手上。《荀子·大略》:“平衡曰拜,下衡曰稽首,至地曰稽顙。” 王先謙 集解引 郝懿行 曰:“拜者必跪。拜手,頭至手也,不至地,故曰平衡?;滓囝^至手,而手至地,故曰下衡。稽顙則頭觸地,故直曰至地矣?!?/p>
成語(Idiom):下衡
發音(Pronunciation):xià hé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衡量或評價時,從下往上衡量,表示以較低的標準進行評判。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下衡是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下指低下的位置,衡指衡量的工具。下衡在使用時表示以較低的標準進行評判,常用于形容對人或事物進行貶低或輕視。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下衡常用于描述對人或事物的貶低或輕視,可以用于各種場合,如討論一個人的能力、評價一件事情的重要性等等。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下衡這個成語最早出自《呂氏春秋·公孫丑》:“故人之下衡,必以人之上衡為衡?!币馑际钦f,對一個人的評價,必須以更高的標準來衡量。后來,這個成語逐漸演變為以較低的標準來衡量,表示對人或事物的貶低。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下衡是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結構簡單明了。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成績雖然不算很好,但是也不能用下衡的標準來評價。
2. 這個項目雖然規模不大,但是也不能用下衡的眼光看待。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與其他成語進行對比記憶,例如與"上乘"成語相對比,上乘表示以較高的標準進行評判,與下衡形成鮮明對比,幫助記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衡量、評價相關的成語,如"衡量輕重"、"高下立見"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雖然考了個及格分數,但老師不能用下衡的標準來評價我。
2. 初中生:雖然他參加了比賽但沒有獲獎,但我們不能用下衡的眼光看待他的努力。
3. 高中生:這本書雖然在文學上沒有取得突破,但我們不能用下衡的尺度去評價它的價值。
4. 大學生:雖然他的成績不是很好,但我們不能用下衡的標準來衡量他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