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索
基本解釋
《易》經卦由三爻組成,逆數以三為終。三索,猶言三數。也指第三爻。 唐 敬括 《八卦賦》:“表三索於永終,瞻萬物於資始。”
成語(Idiom):三索(sān suǒ)
發音(Pronunciation):sān suǒ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三索指的是三個索索都落在地上。形容一個人行事狼狽不堪,手忙腳亂的樣子。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三索是由三個“索”組成的成語,其中的“索”是指索索落地的聲音。這個成語形容一個人做事情慌亂無序,手忙腳亂,不得要領。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三索通常用于形容一個人在處理事情時顯得手忙腳亂,不知所措的情況。可以用來描述一個人在緊急情況下喪失了冷靜和沉著,導致事情進展不順利。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三索的故事起源于《后漢書·楊阜傳》。楊阜是東漢末年的一個官員,他在處理事務時常常手忙腳亂,搞得一團糟。有一天,楊阜在宴會上服務,結果手忙腳亂地把盤子、碗筷等東西都弄掉在地上,發出了“索索”的聲音,被人們稱為“三索”。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三索是一個由三個相同的字組成的成語,形象地描繪了一個人手忙腳亂、慌亂無序的樣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在考試時遇到了困難,結果變得三索起來。
2. 這個項目的進展一直很順利,可是最近負責的人變得三索了,不知道出了什么問題。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三索”與“手忙腳亂”聯系起來記憶,因為三索形象地描繪了一個人手忙腳亂的場景。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你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行為或狀態相關的成語,如“手舞足蹈”、“手忙腳亂”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6-12歲):他在比賽中變得三索了,最后輸掉了比賽。
2. 初中生(13-15歲):她在演講比賽中突然忘詞了,變得三索起來。
3. 高中生(16-18歲):面對意外的考試題目,他變得三索了,不知道如何下手。
4. 大學生及以上(18歲以上):面對工作的壓力,他變得三索了,無法應對工作的緊急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