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解釋
詞語解釋
yǐ mào qǔ rén ㄧˇ ㄇㄠˋ ㄑㄩˇ ㄖㄣˊ以貌取人
◎ 以貌取人 yǐmào-qǔrén
[a book by its cover judge people by naeural appearance] 只根據外貌來判斷一個人的品質才能
詞語解釋
yǐ mào qǔ rén ㄧˇ ㄇㄠˋ ㄑㄩˇ ㄖㄣˊ以貌取人
只憑外貌來衡量人的品質和才能。據《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載: 澹臺滅明 ,字 子羽 ,狀貌甚惡。欲事 孔子 , 孔子 以為材薄。 子羽 受業 孔 門后,退而修行,南游至 江 ,從弟子三百人,名施乎諸侯。 孔子 聞之,乃曰:“以貌取人,失之 子羽 。”此言 子羽 貌惡而行高。按,《韓非子·顯學》云:“ 澹臺子羽 ,君子之容也, 仲尼 幾而取之,與處久而行不稱其貌。”說與《史記》異。 金 王若虛 《論語辨惑二》:“至于以貌取人,雖愚夫知其不可,而謂圣人為之乎!” 郭沫若 《海濤集·涂家埠四》:“真是糟糕,他早又不說!但也只怪我們以貌取人,在事前沒有經過一道甄別。”
成語詞典已有該詞條:以貌取人
成語(Idiom):以貌取人
發音(Pronunciation):yǐ mào qǔ ré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以外貌判斷一個人的品質或能力。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以貌取人是指僅憑外貌來判斷一個人的品質、能力或價值。這個成語強調了不能僅僅通過外表來評價一個人,因為外貌并不能完全代表一個人的內在素質。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該成語常用于提醒人們不要僅僅根據外表來評價他人,而是要全面了解一個人的品質和能力。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用于教育學生不要以貌取人,而要更加注重人的內在價值。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論語·衛靈公》中有一則故事,孔子曾經勸告他的學生子路不要僅僅以貌取人。子路看到一個相貌平凡的人,就認為他沒有什么價值。孔子對子路說:“你只看到他的外貌,而不了解他的內在,這是不公正的。”這個故事傳承下來,形成了成語“以貌取人”。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以 + 貌 + 取 + 人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很聰明,但是很多人以貌取人,不相信他的能力。
2. 我們應該以人的實際表現來評價他,而不是以貌取人。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這個成語與“不可貌相,要看內在”這句話聯系起來,以幫助記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類似意思的成語,如“不可貌相”,“人不可貌相”,以加深對以貌取人的理解。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小學生:我不會以貌取人,我要看人的內心美。
初中生:我們要學會不以貌取人,要看一個人的實際能力。
高中生:以貌取人是一種狹隘的觀念,我們應該更加關注一個人的品質和潛力。
大學生:在職場上,我們不能以貌取人,要更加注重一個人的專業能力和工作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