尺口
基本解釋
指嬰兒。《三國志·吳志·孫晧傳》“追改 定 名為 布 ” 裴松之 注引 晉 虞溥 《江表傳》:“ 定 為子求少府 李勖 女,不許。 定 挾忿譖 勖 於 晧 , 晧 尺口誅之,焚其尸。”《資治通鑒·漢獻帝初平元年》:“﹝ 董卓 ﹞殺太傅 袁隗 、太僕 袁基 ,及其家尺口以上五十餘人。” 胡三省 注:“尺口,謂嬰兒也。”
成語(Idiom):尺口
發音(Pronunciation):chǐ kǒu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說話節制,不隨便亂說話。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尺口是由“尺”和“口”兩個字組成的成語。尺是一個長度單位,口指的是嘴巴。尺口的意思是像用尺量東西一樣,控制自己的嘴巴,不亂說話,不亂評價別人。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尺口這個成語常用于教育、家庭和社交場合中,用來告誡人們要慎言慎行,不要隨便說話,以免造成不必要的麻煩或傷害他人的感情。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尺口這個成語的故事起源于中國古代的一位名叫傅雷的文學家。據說,傅雷在他的家中放了一把尺子,每當家人說話不合適時,他就會拿起尺子敲打桌子,提醒大家要控制言辭。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尺口是一個形容詞短語,由兩個漢字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在公共場合,我們要學會尺口,不要說一些不負責任的話。
2. 作為一位領導者,你需要尺口,不要輕易承諾無法實現的事情。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尺口的意思與實際的尺子和嘴巴聯系起來。想象自己在用尺子測量東西時,需要控制好尺子的長度,就像控制自己的嘴巴,不隨便亂說話。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更多與言辭和交流相關的成語,如“言傳身教”、“三言兩語”等,可以幫助進一步提升語言表達能力和人際交往技巧。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要學會尺口,不亂說話,聽老師的話。
2. 初中生:在班級討論時,我們要尺口,不要爭吵。
3. 高中生:作為學生代表,我要尺口,為同學們提出合理的建議。
4. 大學生:在辯論比賽中,我們要尺口,不要攻擊對方的人格。
5. 成年人:在工作場合,我們要尺口,不要亂說閑話,保持專業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