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牘
基本解釋
即讓表。 宋 王珪 《吳奎免恩命第二札子不允詔》:“蓋稽眾之雋名,豈絫資于大任,何繼騰于讓牘,欲深避于寵途。”參見“ 讓表 ”。
成語(Idiom):讓牘(ràng dú)
發音(Pronunciation):ràng dú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為了達到某種目的而主動讓出自己的職位或權力。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讓牘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其中“讓”表示主動放棄、讓出,牘指的是文書、公文。讓牘這個成語形象地比喻了人們為了達到某種目的而主動放棄自己的職位或權力。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讓牘常用于形容領導者或權威人士在某些特定情況下主動退讓,以便給他人提供機會或創造更好的局面。這個成語可以用于各種場合,比如政治、商業、教育等。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史記·項羽本紀》中有一則故事,說的是項羽在攻下垓下后,把楚王的牌位讓給了劉邦,表明自己愿意讓位給劉邦。這個故事成為了讓牘這個成語的來源。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讓牘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四字成語,其中“讓”和“牘”都是動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為了使團隊更好地發展,他主動讓牘,將領導的職位讓給了更有能力的人。
2. 在公司的重要會議上,他讓牘給了年輕有為的同事,以便讓他展示自己的才華。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來記憶這個成語。可以想象一個人拿著一份文書(牘),然后主動把它讓給其他人,表示他放棄了自己的權力或職位。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權力讓位相關的成語,比如“讓賢”、“退位讓國”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老師因為生病請假,我們班的班長主動讓牘,幫助老師管理班級。
2. 初中生:學校舉辦了一場辯論賽,我主動讓牘,讓其他同學有機會發表自己的觀點。
3. 高中生:班里選舉班長,我主動讓牘給比我更有能力的同學,希望能提高班級的整體水平。
4. 大學生:團隊項目中,我讓牘給了一個擅長組織的同學,以便更好地完成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