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3日下午,全國政協開幕。會場內全體委員鼓掌通過政協第十一屆全國委員會第五次會議議程,張藝謀認真聽報告,宋祖英與馮雙白耳語,著名歌唱家委員也認真聽會。連任多年政協委員的在騰訊微博發表提案,分別呼吁慈善公益盡快立法以及關注母嬰健康。”楊瀾在“危機呼喚慈善法盡早出臺”的提案中,提出的建議包括:對慈善公益組織內部治理,提高其公信力與專業性,包括慈善公益組織的信息披露、資金支出、投訴與問責。
人物信息:
馮雙白,男文學博士、著名舞蹈理論家和評論家、編劇、大型晚會策劃人和撰稿人,現任中國舞蹈家協會副主席、分黨組書記,中國藝術研究院博士生導師。
中文名:馮雙白
國籍:中國
民族:漢
出生地:吉林省長春市
出生日期:1954年
職業:舞蹈理論家
畢業院校: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
代表作品:《水滸》、《玉鳥》、《風中少林》、《花木蘭》
歷任北京舞蹈學院《藝術概論》課教師、《舞蹈藝術》副主編等。先后創作了《咕哩美》、《媽勒訪天邊》、《水滸》、《玉鳥》、《風中少林》、《花木蘭》、《舞臺姐妹》多部舞劇,作為策劃人參與了中央電視臺《舞蹈世界》欄目的開播,并多次擔任“CCTV電視舞蹈大賽” 綜合素質評委。寫作并出版了多部舞蹈學術著作,其中《新中國舞蹈史》、《宋遼金西夏舞蹈史》、《中國現當代舞蹈史綱》、《怎樣欣賞舞蹈》等以及與人合作的《中國舞劇史綱》、《圖說中國古代舞蹈史》等,受到廣泛關注和好評。曾經出訪聯邦德國、日本、法國、意大利、美國、澳大利亞、埃及和香港、澳門地區,參加國際舞蹈學術活動并發表論文和嘉賓專題報告,受到國際學者的關注。
個人履歷
1954年,馮雙白出生于吉林省長春市。畢業于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1980年他進入全國第一屆高等院校美學教師進修班學習,由于受到朱光潛先生“不通一藝莫論藝”的影響,于1982年考人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生部舞蹈史論系,深入探討研究這一課題。1985年獲碩士學位,繼而獲得藝術學博士學位。
工作重點
長期以來,馮雙白從事中國古代樂舞思想史、近現代舞蹈史、當代舞蹈史及藝術思潮、舞蹈應用理論的研究工作。他撰寫的《先秦樂舞思想述略》、《白居易詩文中的樂舞觀初探》、《略談舞蹈藝術的審美特征》、《向民間舞蹈學習的三次高潮》、《中國舞蹈與觀眾》、《平民的歡樂——從北京地區民俗舞蹈的發展看舞蹈在現今社會中的價值》等學術論文,收到了很好的反響,并在國內、國際學術會議及學術刊物上發表。
馮雙白高度重視基礎史論的學習和研究,并科學地將舞蹈理論和實踐相結合,走個性化的舞蹈研究道路。他在承擔的國家重點項目《中華藝術通史》中,擔任《五代宋遼金夏舞蹈史》和《清代舞蹈史》的撰稿人,在《中國藝術史》中擔任《宋遼金西夏舞蹈史》的作者,并在全國重點圖書《中華文明史》中擔任有關先秦樂舞思想章節的寫作工作。他主持了中國藝術研究院院級重點科研項目《中國舞蹈資料叢書》的編撰工作,擔任主編之一及撰稿人,填補了國內舞蹈基礎研究資料的空白。目前,他獨立或合作出版的學術專著12部,完成國家級重點課題的科研電視片4部,民俗電視紀錄片13部,編創大型舞劇及舞蹈詩7部,為中央電視臺、國家教委、寧波市政府等單位創作大型綜藝晚會15部。
舞蹈創造
馮雙白還長期研究并追蹤當代舞蹈創作的思潮及走向,針對中外舞蹈藝術的創作和表演,他撰寫了大量的舞蹈評論文章。在史論研究中,他高度重視第一手資料的搜集和整理,多次在春節期間深入北京地區的農村考察民間藝術活動,并相繼考察、研究了新疆維吾爾族、海南黎族和云南少數民族舞蹈的特色。自1998年以來,他長期深入青藏高原地區,考察藏族、土族、撒拉族的民俗舞蹈和風情,并對中國西北地區的民間藝術作了深入的學術研究。
在舞蹈研究工作中,馮雙白意識到,目前中國當代舞蹈的發展急需理論性指導,但舞蹈界存在著理論脫離實際的傾向。為此,他積極參與舞蹈藝術實踐活動,擔任了大型舞蹈詩《咕哩美》、大型舞劇《媽勒訪天邊》、《托起明天的太陽》舞蹈晚會,中央電視臺《舞蹈世界》欄目,《中國文藝》“舞壇流韻”專欄節目,2000年中央電視臺首屆電視舞蹈大賽等的編劇、總策劃、總撰稿,獲得了高度的贊譽和獎勵。
多年來,馮雙白積極參與舞蹈界重要的文化活動,并在全國許多省區進行舞蹈講學。在全國各類舞蹈大賽中擔任評委,為中國舞蹈事業的研究和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進作用,為中國舞蹈的普及和電視藝術工作做出了突出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