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若誠
英若誠是我國著名表演藝術家、翻譯家、話劇導演。中國戲劇家協會常務理事,北京市戲劇協會理事,曾任文化部副部長,北京人民藝術劇院藝委會副主任,劇本室主任。頤和園西北10公里,英若誠家昔日的溫泉山莊里,有一塊巨石刻著其祖父英斂之四個大字——“水流云在”,下面注著:“英斂之攜小兒千里游此,偶取杜句寄意,時宣統退位之次年正月也。”快一百年后,英若誠的自傳正是以杜甫詩中的這四字為名。
父親和兒子
離去五年后,英若誠現在經常被稱為“英達的父親”,但是在自傳最開頭英達所作的序中,英達卻說自己曾感覺“生活在他老人家的陰影下。”
英若誠一生近于傳奇。他蹲過三年大牢,做過三年的文化部副部長。他是北京人藝黃金時代的臺柱之一,也是翻譯阿瑟·米勒等人戲劇作品的翻譯家。他在人藝的第一個角色是《龍須溝》的劉掌柜;在他晚年,他主演了關于布魯克林小市民的《推銷員之死》。
他演過貝托魯奇《末代皇帝》中的監獄所長,《小活佛》中的老活佛。而在他兒子英達導演的情景戲劇《我愛我家》中,他要演現代家庭的瑣碎與幽默的浮生。
在他生命的最后三年里,研究中國戲劇史的杜克大學教授康開麗用了三年時間與重病在床的他進行交談,由他口述人生經歷,康開麗整理了41盤帶子,談話的時間長達100多個小時。康開麗最終用7年的時間完成了這本兩人合著的自傳。
這本原文為英文的自傳由南京的張放女士譯成中文,近日由中信出版社在國內出版。“想來父親若天上有知,一生譯著等身的他看到自己的最后作品竟要由別人來翻譯,一定是件十分有趣的事。”英達說。
獄中生活
“我對那種從頭寫到尾的自傳有點看煩了,所以決定我的專輯從我人生的中段開始。我一生中最離奇的是1968年被捕蹲了三年大獄。”英若誠從這里開始回憶。
“小時候我老覺得父親口中的監獄是個很好玩的地方,我覺得他就是在監獄里玩了四年。”英若誠這樣描述自己對父親英千里被日本人關監獄的認識。
在獄中,英若誠“對秘制手工藝品上了癮”,開始用一切可用的資源制作日常所需的勺子、毛筆和墨水,并用密密麻麻的字記錄豆瓣醬、燒羊肉、黃油、奶酪各種食物的制作方法。
他對著毛主席照片畫像,臨摹毛主席的書法抄寫詩詞,就連其中毛主席原作中寫錯圈掉的地方,他也臨摹進去。這些筆記成了英家的傳家寶,也是研究文革的獨特史料,英達最后決定將這些筆記捐給美國的圖書館。
“與其他成為一家人的回憶,最多是個好玩,給兒孫輩做做教育,還不如讓它成為人類共同的遺產。這樣的東西對于全人類都是有意義的。”英達告訴《新世紀周刊》。
英達承認父親在對文革的講述和回憶里有很多地方“為曾經維護的信仰,說假話”,很多殘酷的經歷都已略去不言。
“比如父親挨打,他說沒怎么挨打過,但其實有很多這樣的經歷。包括上頸銬、背銬,這些上刑一下就上一個月,吃飯、上廁所都成了大問題;還有牢頭、打手這樣的事情,他都從來不承認,我都是從他的獄友那聽說的。”
在自傳的最后,康開麗撰寫的后記記錄了英若誠重病時的一個夢:他夢回故宮午門,在那里有個手拿話筒的人,召集他們這群“顯要的滿人”開會,要求他們參與一場保衛祖國、抗擊俄國人入侵的戰爭。
康開麗對此的闡釋“象征著英若誠一生經歷的政治事件”,心理學專業出身的英達并不贊同,他認為父親當時腦子已經不清醒,這個夢沒有太大的價值。
從囚犯到副部長
英若誠從來就是個與政治不太相關的人物,卻一輩子都有政治糾葛和起落。從獄中出來之后,英若誠經歷了一年的下放,最后回到了人藝。
“只要江青壓著,中國的戲劇就完全沒有希望。她成了中國大陸的超級總導演。”英若誠因此還決定,離開了北京人民藝術劇院。
英若誠成了一名記者, 一年后“四人幫”倒臺,他又再次回到人藝。1986年,英若誠接到任命,成為了文化部副部長,同時就任文化部長的是作家王蒙。此前英若誠相當于股級干部。
擔任文化部副部長后,他盡其所能地反對政治主導戲劇的思想,此時他最想翻譯和導演的是蕭伯納的《芭巴拉少?!贰≈械母赣H發現兒子什么也干不成,就對兒子說“搞政治也許是你的唯一出路。”英若誠說這樣一句話“蕭伯納最確切地表達了我的感受。”從文化部副部長的位退下來以后,他馬上大膽地選排了這場戲。
傳奇般的英氏家族
英氏家族際遇奇特,英若誠的祖父英斂之幼年貧寒,娶了滿洲破落貴族家的小姐后放棄了老姓赫舍里,改姓“英”,隨后皈依了天主教。在清朝末年,英斂之成了記者,參加了維新組織,抵制科舉,并創立了《大公報》和輔仁大學。
英斂之之子英千里,從歐洲留學歸來后,就承襲了父親在輔仁大學的教育事業??谷諔馉幹袃纱伪蝗毡救俗ミM了監獄,日本人投降,英千里成了教育系統的抗日英雄。
1949年英千里去了臺灣,此時的英若誠剛在清華大學讀大二,從此父子再沒見面。1993年,在英千里去世20年之后,英若誠在最終在父親的墓碑前與其相見。
第四代是英達、英壯兄弟,都在從事文化業。
“我記得父親跟我說過,成功是很難的,就像一堵光溜溜的墻,誰也爬不上去。但是如果這邊有一堵墻,那邊也有一堵墻,扶著不同的墻,你就能很容易爬上去。”英達說,“我們家族有一個走向成功的共同點,就是學習,學英語,學語言。”
英達同樣深受父親的影響,“但是這種影響不如說是一種家族的鏈條,我們每個人都像是這個鏈條上的一環。”英達的代表作品情景戲劇《我愛我家》“就是一個舶來品,同樣是從對外的語言、文化學習中出現的”。
另一個家族傳統是幽默和豁達。如今,當英達回憶起父親入獄,自己無人照顧,最后流落街頭的幾年經歷時,他仍然帶著英家的幽默:“當時敢于長期收留我的人很少。因為我都到慘這種地步了,還并不可憐巴巴,而且不停作惡,別人看到我就頭疼,塞給我一饅頭就得了。父親年輕的時候,三次被開除,他也是個相當頑劣的人,這可以說是我們英家的傳統。”
濮存昕這樣回憶英若誠,“他有知識分子的真誠,也有他自己的冷靜。英若誠從來沒有被扭曲,無論何時,他都能讓自己保持這種冷靜。”“我能回憶起來印象最深的,是在他重病的1997年,他參加了‘千古絕唱,名家名篇’的詩朗誦節目,當時他全身不停顫抖,但是一句‘長亭外,古道邊??’20秒的靜止,你能感覺到一個藝術家的那種氣場。他眼睛看到的是終點線,就像是站得很高,回頭一望。”
在英若誠誕辰80周年之際,漢學家、史學家史景遷評論道:“英若誠是滿族人、天主教徒、演員、翻譯、政治犯、文化部副部長。同時他又很機智、敏感、有分寸。這本自傳讓我們從一個全新的角度來看20世紀的中國。”
英若誠當年則這樣總結:“回想我的一生,我覺得所有的一切都不是偶然,我也并不希望歷史是另外一個樣子。我希望自己是這個時代的人,代表了我這個時代。”
人物信息:
英若誠(1929—2003),我國著名表演藝術家、翻譯家、話劇導演。中國戲劇家協會常務理事,北京市戲劇協會理事,曾任文化部副部長,北京人民藝術劇院藝委會副主任,劇本室主任。譯有《茶館》、《奧賽羅導演計劃》等著作。先后主演了《駱駝祥子》、《茶館》、《推銷員之死》等經典名劇。此外,在影視表演方面,也取得了蜚聲中外的成就,是中國老一輩演員中唯一堪稱“國際明星”的藝術家。
中文名:英若誠
國籍:中國
民族:滿族
出生地:北京
出生日期:1929年6月21日
逝世日期:2003年12月27日
職業:表演藝術家、翻譯家、話劇導演
畢業院校:清華大學
代表作品:《駱駝祥子》、《茶館》、《推銷員之死》
主要成就:麥格塞塞新聞文化獎
星座:雙子座
1929年6月21日生于北京,滿族。 少年時就讀于天津圣路易教會中學。
1945年以優異的成績考入清華大學外國語言文學系。在學生時代,他就開始投身于鐘愛一生的舞臺藝術活動。
英若誠先生于1950年考入了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在幾十年的舞臺生涯中,他塑造了一系列膾炙人口的藝術形象,先后在話劇《龍須溝》、《雷雨》、《明朗的天》、《慳吝人》、《茶館》、《智者千慮必有一失》等劇中扮演重要角色,充分展示了英若誠豐富的知識面和作為演員的可塑性。
文革中因勾結彭真入獄,文革結束后重回戲劇舞臺。因為其英文水平出色,隨著中國對外政策的放寬,英先生逐漸在中外文化交流中擔任起一個重要的角色。
1979年,他把老舍名著《茶館》譯成英文在國外出版,為《茶館》訪問西歐作了準備。
1980年春,英若誠隨曹禺赴英國進行戲劇交流,隨后又與英國導演合作,為北京人藝排演了莎翁名劇《請君入甕》。
1983年,英若誠被任命為前文化部副部長兼影視劇制片處主任。
在擔任文化部副部長期間積極支持世界語者開展活動,給世界語事業以很高的評價。
1983年,他又將美國當代著名作家阿瑟·米勒的代表作《推銷員之死》譯成中文,并與米勒合作將《推銷員之死》搬上北京人藝舞臺,同時在劇中成功塑造了主角威利·洛曼。
1982年8月,美國斯諾基金會、富布萊特基金會和美國中部、西部各大學向英若誠發出聯合邀請,請他作為客座教授為密蘇里大學戲劇系講授表演課,英若誠結合教學實踐為學生們排演了中國話劇《家》,該劇在美國演出產生了轟動效應。
1984年8月,英若誠作為密蘇里大學常任教授再度赴美講學,為學生們排演了根據中國昆曲《十五貫》改編的話劇,對中國傳統戲曲與現代話劇的結合,做了有益的探索。
1987年,出演意大利導演 貝納爾多·貝托魯奇的名作《末代皇帝》中的男二號。
1993年,與基努·里維斯聯手出演影片《小活佛》。
1998年,英若誠獲菲律賓“麥格塞塞新聞文化獎”。
2003年12月27日凌晨1時35分,英若誠因患肝病導致的呼吸和循環系統衰竭,在協和醫院辭世,時年74歲。
家庭情況
英若誠的祖父英斂之是滿洲正紅旗人,祖母淑仲(愛新覺羅氏)則是滿清皇族。英千里是英若誠的父親,英若誠之母蔡葆真出身宦門,其父蔡儒楷是上世紀二十年代的山東省長。解放后蔡葆真曾任北京兒童圖書館館長。
英氏家族第一位走上演藝之路的是英若誠的姑姑英茵。她原名英鳳珍,是當時明星電影公司二廠的演員,曾演過《壓歲錢》和《十字街頭》等片。
英若誠之妻吳世良同樣也是一位表演藝術家和翻譯家。與英若誠是清華同學。畢業后他們結成伴侶,共同分配到
了北京人藝。
英達是英若誠的兒子。從北京大學畢業后到美國學習導演專業,回國后在《最后的貴族》、《圍城》中的出色表現讓他聲名鵲起。他導演了《我愛我家》、《東北一家人》等情景喜劇,英達曾和喜劇明星宋丹丹有過一段婚姻,并育一子,后感情不合,離婚。
1983年,英若誠被任命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副部長兼影視劇制片處主任。
1988年 中意合拍電影《末代皇帝》推出。英若誠本人親自參加此片的拍攝。
主要作品
話劇《地窖之門》、《保羅·莫萊爾》、《春風化雨》、《龍須溝》、《駱駝祥子》、《明朗的天》、《茶館》、《請君入甕》、《推銷員之死》等。
電影《白求恩》、《知音》、《小活佛》、《末代皇帝》等。
電視劇《圍城》、《馬可·波羅》、《我愛我家》等。
翻譯作品《奧賽羅馬導演計劃》、《咖啡店的政客》、《甘蔗田》、《報紙主筆》、《有這一回事》、《星星變紅了》、《請君入甕》、《推銷員之死》、《茶館》、《王昭君》、《家》等。
主要事跡
英若誠(1929—2003),滿族,正紅旗,前中國戲劇家協會常務理事,前北京市劇協理事,前文化部副部長兼影視劇制片處主任,北京人民藝術劇院藝委會副主任,劇本室主任。
1981年,意中合拍《馬可·波羅》開始。英若誠在片中扮演忽必烈。獲意大利第二十三屆最佳電視演員獎。
1983年,英若誠(滿族,正紅旗)被任命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副部長
1985年 《荒唐王爺》推出。
1986年 電視劇《努爾哈赤》推出。
1988年 中意合拍電影《末代皇帝》推出
1993年 英若誠參與拍攝法國影片《小活佛》并飾演其中的主要角色之一!
自傳
著作《水流云在——英若誠自傳》,由美國塔夫茨大學戲劇學教授康開麗(Claire Conceison)女士根據英若誠在病榻上的英文口述整理而成。2008年首先在美國出版。其中文版由張放翻譯,英達審譯,2009年由中信出版社出版。
網友關注
- 西蒙娜·法羅
- 梅璇婷
- 申思
- 網絡紅人張依依
- 李德林
- 宋佃濤
- 羅玉通
- 韓群鳳
- 黃詩陽
- 季克良
- 李永波
- 田亮
- 張藝興
- 喊話哥
- 吳嘉龍
- 曹廷炳
- 哈蘇妹
- 大津祐樹
- 陳寶琛
- 游樂晨
- 西門大嫂
- 莫露露
- 王克楠
- 弗里德·穆拉德
- 北京地鐵刀槍哥
- 周璐璐
- 梅拉赫
- 王建宙
- 林志穎弟弟
- 張宗益
- 焦寶華
- 王美莼
- 馬頔
- 王秀勇
- 顧春芳
- 蘇偉
- 王永珀
- 朱克
- 王振堂
- 丘振良
- 李恩熙
- 楊佳欣
- sputea
- 長裙哥
- 黃明志
- 伊恩·卡馬
- 圖里亞夫
- 王源
- 瑪聯
- 呂小軍
- 杰米·韋利特
- 紅粉寶寶
- 王風
- 瑞恩·鄧恩
- 李春江
- 吳耀漢
- 永井謙佑
- 跑車女警
- 鐵頭男
- 21世紀最大流星雨
- 約瑟夫·科尼
- 薛嘉麟
- 張杰
- 克里斯-穆林
- 蒂姆-蒂博
- 白歆惠
- 林清峰
- 史鴻飛
- 本-戈登
- 蔡喜宏
- 陳小予
- 邢利斌
- 單亦誠
- 黃秋爽
- 王儀涵
- 王明娟
- 陳珊妮
- 金龜子和毛毛蟲
- 金雅俊
- 陳浩杰
- 陳雨昂
精品推薦
- 大通縣05月30日天氣:小雨轉中雨,風向:東南風,風力:3-4級轉<3級,氣溫:23/9℃
- 保亭縣05月30日天氣:多云,風向:無持續風向,風力:<3級,氣溫:37/25℃
- 巴楚縣05月30日天氣:陰,風向:無持續風向,風力:<3級,氣溫:29/16℃
- 水磨溝區05月30日天氣:晴轉多云,風向:無持續風向,風力:<3級,氣溫:20/10℃
- 鹽城市05月30日天氣:陰,風向:東北風,風力:<3級,氣溫:23/19℃
- 烏恰縣05月30日天氣:陰,風向:無持續風向,風力:<3級,氣溫:21/9℃
- 大武口區05月30日天氣:晴轉小雨,風向:無持續風向,風力:<3級轉3-4級,氣溫:29/12℃
- 陽城縣05月30日天氣:多云,風向:西南風,風力:<3級,氣溫:24/16℃
- 特克斯縣05月30日天氣:晴轉多云,風向:無持續風向,風力:<3級,氣溫:22/9℃
- 濱??h05月30日天氣:多云轉陰,風向:東北風,風力:<3級,氣溫:2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