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炳林
顧秉林,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校長,物理學家和材料科學家。長期致力于物理學和材料科學的研究和高層次人才培養(yǎng),在凝聚態(tài)物理方向取得了許多重要成果。 1945年出生于吉林德惠,長于內蒙古包頭市,1960年-1965年就讀于包頭九中,畢業(yè)于蕪湖市第一中學,1965年進入清華大學學習,1970年大學畢業(yè)并留校工作。1973年3月—1975年7月及1978年1月—1979年11月,先后在清華大學固體物理研究班學習。1979年赴丹麥Aarhus大學學習, 1982年獲得博士學位。1999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中文名:顧秉林
國籍:中國
民族:漢
出生地:吉林省德惠市
出生日期:1945
職業(yè):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校長
畢業(yè)院校:清華大學
主要成就:何梁何利基金科技進步獎(2002)
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2000)
中國高校自然科學獎一等獎(2000)
代表作品:低維結構的量子特性及計算設計研究
顧秉林(1945—),吉林德惠人,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的物理學家和材料科學家,現任清華大學校長。曾獲得何梁何利基金科技進步獎、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中國高校自然科學獎一等獎、四次教育部(國家教委)科技進步獎二等獎、北京市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國家科委“七五期間的工作做出重要貢獻”獎、寶鋼教育基金優(yōu)秀教師特等獎等多項獎勵。1960年—1965年,先后在內蒙古包頭市第九中學和安徽省蕪湖市第一中學就讀。1965年考入清華大學工程物理系學習,1970年大學畢業(yè)并留校工作。197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73年3月—1975年7月和1978年9月—1979年9月,先后在清華大學工程物理系研究生班學習。1979年赴丹麥Aarhus大學學習,1982年獲得博士學位。曾任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副系主任、系主任,美國NotreDame大學、日本東京大學高訪學者,日本東北大學客座教授。
1999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2000年3月任清華大學研究生院院長,2001年3月任清華大學副校長,兼任校學位評定委員會主席,校學科建設領導小組組長。2003年4月任清華大學校長。目前擔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物理學與天文學學科評議組召集人,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委員會委員,教育部物理與天文學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物理學會副理事長,亞太物理學會理事,中國體視學學會理事長。
突出貢獻
長期致力于物理學和材料科學的研究和高層次人才培養(yǎng),在凝聚態(tài)物理方向取得了許多重要成果。對低維和納米量子結構的電子性質、輸運行為和相關器件應用作出了系統(tǒng)研究,揭示了量子點、碳納米管、原子團簇及團簇組裝材料的一些新特性,闡明了力學形變導致的納米管中金屬-半導體相變的物理機制及其在納米器件中的可能應用。長期從事功能材料的組分、結構與性能關系的研究和材料的微觀設計,系統(tǒng)地研究了多元III-V族半導體合金的電子結構和相變,發(fā)展了處理其生長動力學過程的模型,探討了該體系有序化結構類型及形成條件。系統(tǒng)研究了弛豫鐵電體的材料特性及其形成機理,給出了弛豫鐵電體有序的判據,提出八勢阱有序-無序鐵電模型,研究了其介電、極化及場致相變的微觀機制,發(fā)現鐵電調制結構中存在不尋常的電力學響應行為。
在回國后的不長時間里,他就與同伴們共同奮斗,取得了一系列喜人的成果:建立了多元半導體合金設計模型,提出了原子位形幾率波理論,揭示了量子點、原子團簇及團簇組裝材料的某些新特性,為某些新材料探索打下了基礎。他們的許多工作與“最早”“首次”這些字眼兒結下了不解之緣。1984年,顧秉林被清華大學破格晉升為副教授,1988年1月,又成為當時清華大學最年輕的教授。1991年,顧秉林榮獲了“做出了突出貢獻的回國留學人員”榮譽稱號,1997年獲“中青年有突出貢獻專家”榮譽稱號。他發(fā)表的論文有134篇被SCI檢索,引用達640次。僅1998年,顧秉林領導的研究小組就在國際公認的物理學界最高檔次的《物理評論快訊》上發(fā)表4篇文章,取得了國際公認的成果。
學術觀念
創(chuàng)新是研究型大學的基本特征。在國際頂尖學術期刊Nature、Science上每年發(fā)表的論文約2/3是以大學為第一作者單位,每年被SCI收錄的論文作者中近80%來自大學。在過去的100年里,世界一流大學囊括了差不多3/4的諾貝爾獎,而排名前10位的大學就占了獲獎總數的30%。我國每年被SCI收錄的論文70%以上出自高校,而20所研究型大學就占了其中的50%以上。
研究型大學積聚了大批高水平的科學家和研發(fā)人員。高校擁有的研發(fā)人員占全國總數約17%,高校擁有的科學家和工程師約占全國的17%,整個科技活動人員約占全國的12%左右。到2005年,中國共培養(yǎng)134萬名碩士、16萬名博士。全國碩士、博士學位授予單位中,高校分別占碩士和博士學位授權單位總數的60%和70%以上。國際(海外)合作是加快研究型大學創(chuàng)新的主要途徑,海內外聯合培養(yǎng)是造就拔尖創(chuàng)新人才的有效途徑。1978年至2002年,中國共有58萬人出國留學,已有15萬人學成回國。留學人員在教育、科學等領域都占有很大比例。中科院院士中占81%,在全國高校校級領導干部中占51%。
唯實是深化研究型大學創(chuàng)新的基本原則。研究型大學把知識的創(chuàng)新、觀念的創(chuàng)新當作自己最根本的任務和目標來追求,而唯實創(chuàng)新使研究型大學在復雜多變的社會中,更加明晰所追求的目標,更加認同所承擔的使命。 唯培育人才的目標與基礎之實。認真研究創(chuàng)新型人才培養(yǎng)、成長的規(guī)律;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加強素質教育;改革完善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體系,努力建設有利于創(chuàng)新人才生成的教育培養(yǎng)體系和有效機制。唯國家的發(fā)展需要與可能之實。我國目前還是發(fā)展中國家,生產力還不發(fā)達,發(fā)展還很不平衡,人民生活還不富裕。大學的創(chuàng)新活動首先要為國家的戰(zhàn)略發(fā)展服務、為解決民生的根本需要服務。唯學校建設的重點與條件之實。不同類別、不同層次的大學有各自不同的發(fā)展目標與功能定位,大學更要保持對自身目標與特性的清醒認識。研究型大學的創(chuàng)新要充分考慮學校自身的發(fā)展目標與條件,處理好國家需求與學校發(fā)展的關系、突出重點和統(tǒng)籌全局的關系。
人物感言
顧秉林常說:“要不是老師對我的愛,我不可能有今天的成績;要不是同仁、學生對我的支持,我的成果不會這么多;要不是我的親人對我的愛,我也將一事無成。我只有做得更好才能回報所有為我付出無限愛心的人們。”
顧秉林在《光明日報》的教育周刊上給讀者寫了如下的一段寄語:“要有愛心,一個人如果不愛他的事業(yè),事業(yè)就將拋棄他;一個人如果不愛他的國家,也就失去了原動力。”
“人一旦失去了創(chuàng)新思想,工作就平平淡淡了。”
“傳統(tǒng)上認為能帶結構隨組分的變化應是均勻的,但我在研究一類材料時卻發(fā)現了突變現象,后經理論計算表明,這是由相變引起的。于是我在國際會議上提出了這一發(fā)現,給出了GNF模型。開始時,很多人都不相信,但后來是他們自己的實驗結果證實了這一理論。”
顧秉林常說:這是一個關鍵問題,其實大學優(yōu)秀人才的競爭是國際化的競爭,必然應該給予優(yōu)秀人才以相應的待遇。但我們如何避免把“女婿”引進來,卻氣走了“兒子”的現象呢?清華采取的辦法是引進的海外人才實行協議工資,其工資的發(fā)放不是使用國家財政撥款,而是靠個人捐款設立的基金,設立講席教授的職位,獲得這個職位的人才可以拿到捐款人所給予的工資。這個職位的工資會很高,但這些職位本土人才可以申請,這樣就營造了一個公平的環(huán)境。我們一定要營造一個好的環(huán)境,提高本土教師的待遇,改善其工作條件,使本土人才能夠發(fā)揮巨大的潛力,成為世界上最優(yōu)秀的學術大師。
顧秉林常說:國內一定要營造一個適合人才成長的環(huán)境,這是毫無疑問的。但我反對另一種說法“出去的人才等于流失”。這不是人才流失,而是一種人才的儲備。一段國外留學的經歷對于一個人的成長是有好處的,至于出去的人才回來得少的問題,我認為不用著急,隨著中國經濟的發(fā)展,隨著工作、生活、環(huán)境的改善,會有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回國作貢獻的。即使有些人暫時沒有回來,他們也和國內相關領域保持了很好的聯系,加速了中外交流。在社會上應該有一種良好的心態(tài):每個人都能選擇適合自己發(fā)展的道路。
顧秉林常說:絕大部分海外的華人是非常愛國的,他們很愿意為中華民族的復興作出自己的貢獻。這增強了我們引進海外杰出人才的信心,后來我們引入了圖靈獎獲得者、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全職教授姚期智先生,當時他只有50多歲。如果說楊先生回來在中國學術界引起了強烈震動,那么姚期智回國在美國學術界引起了強烈震動。當時,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校長找我問:“你們用什么辦法把我們最優(yōu)秀的人才挖走?”我說:“一靠事業(yè),二靠感情,三靠營造好的工作、生活環(huán)境。”之后我們成功引進了施一公教授、錢穎一教授,后來更是有一批年輕的高端人才被引入清華。
顧秉林校長表示,在二十世紀初至40年代,可以說是中國教育界的黃金時期,在這段 時間以內中國的大學為社會培養(yǎng)出了大批的優(yōu)秀人才,他們中有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有革命義士、抗日英雄,有科學骨干、民族精英。而這種盛況自從解放后尤其是九十年代 開始衰落。現在的各高校,包括清華與北大在內,已經沒有將培養(yǎng)人才作為大學教育的目標。嚴重的學術腐敗,枯燥且與社會脫節(jié)的課程,死記硬背的教育方式,將導致學生們的思想僵化,對課程失去興趣,對大學乃至整個中國的教育失去信心,退學正是表達他們對大學教育失望的最極端方式。 他進一步表示,至少有80%的學生在剛進入大學的時候是酬躇滿志,報著努力學習的 決心的,可是在四年大學生涯的消磨與侵蝕下,能將這一決心堅持到畢業(yè)的學生恐怕不到 20%。逃課,考試作弊已經被很多學生當成了家常便飯。上大學的目的由最初的學習知識 變成了純粹的混文憑。而那些在惡劣的環(huán)境下堅持認真學習的學生,他們的學習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卻正在被逐漸磨滅。若這種情況持續(xù)下去,大學最終培養(yǎng)出來的成品,將是一具具沒有靈魂的行尸走肉。
- 上一篇:李子君
- 下一篇:羅茜-漢丁頓-惠特莉
網友關注
- 吳耀漢
- 楊佳欣
- 薛嘉麟
- 朱克
- 黃秋爽
- 跑車女警
- 韓群鳳
- 梅拉赫
- 西門大嫂
- 網絡紅人張依依
- 王永珀
- 王風
- 邢利斌
- 克里斯-穆林
- 顧春芳
- 本-戈登
- 北京地鐵刀槍哥
- 瑪聯
- 季克良
- 哈蘇妹
- 金龜子和毛毛蟲
- 申思
- 王源
- 蒂姆-蒂博
- 黃詩陽
- 張杰
- 游樂晨
- 陳珊妮
- 金雅俊
- 周璐璐
- 宋佃濤
- 呂小軍
- sputea
- 王建宙
- 焦寶華
- 紅粉寶寶
- 陳雨昂
- 王美莼
- 蔡喜宏
- 白歆惠
- 王克楠
- 莫露露
- 李恩熙
- 西蒙娜·法羅
- 王儀涵
- 圖里亞夫
- 大津祐樹
- 蘇偉
- 伊恩·卡馬
- 陳小予
- 喊話哥
- 李永波
- 王振堂
- 長裙哥
- 瑞恩·鄧恩
- 約瑟夫·科尼
- 杰米·韋利特
- 王明娟
- 鐵頭男
- 田亮
- 張宗益
- 梅璇婷
- 馬頔
- 張藝興
- 陳寶琛
- 王秀勇
- 21世紀最大流星雨
- 黃明志
- 弗里德·穆拉德
- 林清峰
- 李春江
- 單亦誠
- 李德林
- 丘振良
- 永井謙佑
- 陳浩杰
- 曹廷炳
- 羅玉通
- 史鴻飛
- 吳嘉龍
- 林志穎弟弟
精品推薦
- 兩當縣05月30日天氣:多云轉小雨,風向:東北風,風力:<3級,氣溫:29/15℃
- 吐魯番市05月30日天氣:晴,風向:無持續(xù)風向,風力:<3級,氣溫:30/20℃
- 西吉縣05月30日天氣:晴轉小雨,風向:無持續(xù)風向,風力:<3級轉3-4級,氣溫:22/10℃
- 新源縣05月30日天氣:晴,風向:無持續(xù)風向,風力:<3級,氣溫:23/9℃
- 巴楚縣05月30日天氣:陰,風向:無持續(xù)風向,風力:<3級,氣溫:29/16℃
- 河津市05月30日天氣:多云,風向:西風,風力:<3級,氣溫:24/19℃
- 陵水縣05月30日天氣:多云,風向:無持續(xù)風向,風力:<3級,氣溫:34/25℃
- 烏爾禾區(qū)05月30日天氣:多云轉晴,風向:西風,風力:4-5級轉<3級,氣溫:22/13℃
- 西沙群島05月30日天氣:多云,風向:西北風,風力:3-4級轉4-5級,氣溫:33/28℃
- 托克遜縣05月30日天氣:晴,風向:無持續(xù)風向,風力:<3級,氣溫:3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