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世奇
有城市的地方,就有沙縣小吃”,沙縣小吃爆炸式增長。
業主自發開創的沙縣小吃,“一家一店”,易復制,草根式快速成長。在歷經低成本擴張階段后,行業標準和管理的問題逐漸顯現,沙縣小吃如何規模化產業化,成為重要課題。在越來越多“冒牌店”和眾多快餐品牌的夾縫下,沙縣小吃會以何種方式繼續生存和發展?
鄧世奇旗下,如今有遍布全國近200家沙縣小吃店。他是福建沙縣小吃的領軍人物之一。
他的創業,其實是被動的逃債,做小吃活命。他的故事,在早期沙縣小吃創業者中頗具代表性。
那是約20年前,1992年2月,鄧世奇逃離沙縣,隱身廈門,支起小攤,在小黑板上寫下“沙縣小吃”。
那時候,他的店只賣三樣東西:扁肉(餛飩)、拌面、茶葉蛋。扁肉一塊一碗,拌面五毛。
20年后,沙縣小吃發展到200多個品種,不過沙縣人店里最常做的,還是“老四樣”,扁肉、拌面、燉罐、蒸餃。
“老四樣”,是20年前“跑路”的沙縣人用來討生活的。有了制作工具木槌(做扁肉)、鴛鴦鍋(做面),撐個棚子,就能開店了。
那時期,數千沙縣人從家鄉“跑路”,他們幾乎經歷同樣的故事。沙縣小吃,就是從這樣的故事開始。
跑路者的救命稻草
走出去,總要討生活,而做小吃成為最好的選擇
鄧世奇出逃,是因為沙縣的“標會”倒了。
標會,是浙江福建等沿海地區較為普遍的民間融資形式。一個標會往往由幾十甚至上百人組成,發起者稱會頭。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沙縣幾乎人人入標會。鄧世奇參加了30幾個標會。
但標會盛行的同時,賭博也成風。1992年,沙縣歷史上最為嚴重的金融災難爆發,標會紛紛倒閉,“八大會頭”集體外逃。
瞬間,鄧世奇從小老板變成了“負翁”,負債13萬元。
當年,沙縣的城關、夏茂鎮是標會倒閉“重災區”。在追債的壓力下,破產的“會員”大多選擇跑路。據統計,只夏茂鎮,就有1000多人出逃。夏茂人也成為后來做小吃的主力軍。
沙縣小吃業發展領導小組辦公室(下簡稱小吃辦)第一任主任樂相森介紹,福州、廈門成為大部分外逃沙縣人的首選地。那里離沙縣不遠不近,城市夠大也容易藏身。
“走出去,總要討生活,而做小吃成為最好的選擇。”樂相森說,沙縣家家都有做小吃的傳統,再者,開小吃店本錢不需要太多,“四根竹竿撐塊塑料布,兩個煤爐伴只扁肉鍋,就可以叫賣了。”
小吃成為沙縣跑路者的救命稻草。
“二元吃飽五元吃好”
做小吃賺錢快的信息快速傳播,更多的沙縣人背起鴛鴦鍋拎著木槌,奔向城市
鄧世奇的第一家小吃店開得不順利,還賠上了押金。房東把房子轉租的那天,他和妻子原冬英蹲在店門口,抱頭痛哭。
“我們都想去跳海了,但想想還有孩子。”鄧世奇說,那之后兩人在馬路邊架起鍋灶,從天黑干到天亮。
這樣干了兩個多月,鄧世奇在廈門湖里區挑了間12平方米的店,掛上了“沙縣原家小吃”的招牌。
地方選對了。“頭一天賣了158塊錢,第二天188塊。當時一個月能賺上千元。”鄧世奇說,當時工人月工資幾十元。
沙縣小吃業主們說,在市場摸爬滾打后,他們發現,開店最重要的是位置選擇。沙縣小吃一般選擇在學校、廠礦和寫字樓附近。
“一元進店,二元吃飽,五元吃好。”樂相森認為,便宜、口味好、快捷,是沙縣小吃被眾多食客接受的原因。
早期,鄧世奇店里扁肉賣一塊一碗,拌面五毛。但流水量大,每天能賣五六百碗。
而上世紀90年代初,正趕上下海潮、打工潮,吃飯難、住宿難、出門難漸成問題,沙縣小吃填補著“吃”的市場。
鄧世奇回憶,當時也不辦理證照,開小吃店的門檻極低,“工商局抓到只罰款500元,并不妨礙經營”。
他的小吃店,日營業額很快突破千元。
沙縣小吃一般營業時間很長,往往開到凌晨兩三點。為了省錢,小吃業主晚上住在店里,做小吃的煤爐晚上封住也放在店里。一次鄧世奇煤氣中毒,爬到門口打開房門,把命撿了回來。
那個時期,沙縣人的小吃生意紅火。做小吃賺錢快的信息,一傳十,十傳百,更多的沙縣人背起鴛鴦鍋拎著木槌,奔向城市。
小吃店越開越多。
來自沙縣小吃辦的數據,到1994年,廈門有900多家沙縣小吃,福州2000多家。到1997年時,在外經營小吃的沙縣人上萬。
干部帶頭外出開店
沙縣要求每個鄉鎮一名副科級干部留薪留職,外出開小吃店,開得好同樣提拔重用
“出走”5年后,鄧世奇在1997年被請回了沙縣,進駐縣政府投資建的“沙縣小吃一條街”。
上世紀90年代中期,做小吃掙來的錢匯入沙縣,標會風波平息。1997年在夏茂鎮,時任沙縣縣委書記的劉道崎聽到滿街叮叮當當的敲打聲,得知是鐵匠日夜加工鴛鴦鍋,農民背著外出開店。
這與當時轉移農村富余勞動力、就業增收的中央精神契合。劉道崎回縣里開會,決定推廣扶持。
“沙縣小吃一條街”便是政府推動的產物。動員農民外出經營小吃,成了沙縣自上而下的任務。
沙縣要求每個鄉鎮必須有一名副科級干部留薪留職,外出帶頭開小吃店,開得好,同樣提拔重用。
1998年,沙縣還成立了小吃辦。被譽為小吃大師、沙縣小吃第一人的樂相森,任第一任小吃辦主任。
樂相森介紹,當時全縣13個鄉鎮共有200多名干部外出經營小吃。夏茂鎮原黨委副書記羅維奎“下海”后,兩年多時間辦起18家“羅氏小吃店”。
這個時期,每年都有大批沙縣人奔向城市。這個時期的沙縣小吃,還集中在福建和廣東沿海。零星走向其他地方的,大都因“水土不服”經營慘淡。
2003年11月,福州市的沙縣小吃業主把扁肉、拌面的價格從1塊提到1塊5,遭到當地消費群體的抵制。此后,約3000家沙縣小吃店撤離福州,往利潤高的廣東、上海和杭州遷徙。
珠三角一直被沙縣人看作“福地”,自上世紀90年代中期就有沙縣小吃店進入廣東,放著《瀟灑走一回》開一整晚。到如今,珠三角還是沙縣人最集中的區域。
為推廣小吃,沙縣政府先后組織到上海、杭州等各地開推介會,并鼓勵沙縣人“攻城略地”。2004年沙縣小吃打入上海市場時,業主開一家店,縣政府補貼1000元。2007年,沙縣小吃打入北京市場,前100家店,沙縣政府每家補貼3000元。
沙縣小吃快速向全國擴張。
2010年5月4日,沙縣小吃登陸臺灣。今年7月7日,沙縣小吃進入澳門。
“在國內,有城市的地方,就有沙縣小吃。這么說,絕不夸張。”沙縣小吃同業公會會長黃福松說。
沙縣小吃業主借助沙縣政府的推動,進入北、上、廣等大中城市,有的還在日本、新加坡、美國、澳大利亞、秘魯等國落戶。
推高沙縣房價
賺了錢的小吃業主回老家買房,使得沙縣房價高出附近縣市約2000元
能不能對外地人有償技術培訓?政府曾進行民意投票,結果以絕對多數票否決。不過,沙縣小吃是不是只能由沙縣人經營的爭論,仍在繼續。當地人怕被搶生意,但另一方面,外地人經營的狀況其實難以控制。而且,不吸納外地人,必然影響擴大經營。
經過十幾年的發展,沙縣小吃業主逐漸完成了資本原始積累,沙縣也因小吃而改變。
有的業主賺到第一桶金后,投資房產或創辦企業。小吃業的發展,還帶動了調料、桌椅、物流等相關產業發展。
有了錢的沙縣人,回到老家購房購車。據報道,沙縣的商品房,近六成都是小吃業主購買的。沙縣房價目前約六七千元每平方米,高出附近縣市近2000元。
而因沙縣人車買得多,甚至車牌號不夠用,借來同屬三明市的其他縣市的車牌號。
鄧世奇算了一筆賬,開一個60平米以下的店面,每月租金約3000元,物料成本8000元,員工工資5000元,水電費和稅費3000元,合計成本約2萬元。只要選準位置,每天接待130人,每人消費10元,月營業額約4萬。若是100平米以上的店面,能達到月純利5萬元。
來自沙縣小吃辦的數據,沙縣小吃產業年營業額超過40億元,小吃行業收入占據農民人均純收入的60%以上。
沙縣經濟全力打著小吃牌。從1997年開始,每年一屆小吃文化節。投資小吃文化城,開發旅游項目。
據介紹,在沙縣每10個農村勞動力,7個在做小吃。到2010年,在外從事小吃業的戶數達1.9萬戶、5.5萬余人,約占全縣總人口的22%和農村勞動力的60%。
“硼砂”之憂
“一塊招牌,一損俱損”,有業主使用硼砂,讓整個沙縣小吃行業蒙受巨大打擊
沙縣小吃迅速而廣泛的分布,甚至引來懷疑,有篇網文將沙縣小吃調侃為嚴密的情報組織,娛樂了很多網友。
“我們巴不得是有組織的人。”小吃業主們哈哈一笑。
沙縣小吃其實是有組織的,但比較松散。沙縣小吃同業公會成立于1998年。作為行會組織,自愿加入。
鄧世奇是沙縣小吃同業公會副會長,他說雖然會費3年只400元,不過,在市場獨自摸爬滾打的小吃業主,對加入公會熱情并不高。近2萬家小吃店,真正加入同業公會的不足五分之一。
各自為戰的沙縣小吃,機動靈活,不過缺乏行業統一標準和管理,弊端也在暴露。
在2005年,福州爆出沙縣小吃餛飩餡摻入硼砂事件。2009年,廣州、西安再次爆出硼砂事件。
傳統工藝制作的扁肉,是用木棒不停敲打肉,直至成泥,敲打過程中加入適量堿,讓肉膨脹。在硼砂事件中,一些小吃業主圖省事,用機器將肉絞爛,摻入硼砂。硼砂毒性很大,嚴禁在食品中添加。
樂相森介紹,硼砂系列事件,對沙縣小吃業打擊巨大,在福建、廣東一帶,不少店生意一落千丈,被迫關停。深圳硼砂事件,幾乎讓整個沙縣小吃在深圳全軍覆沒。
“一顆老鼠屎壞了一鍋粥。沙縣小吃品牌被顛覆的風險將越來越大。”樂相森說,小吃業主們都用“沙縣小吃”一塊招牌,一損俱損,沙縣小吃必須加強行業管理,“沙縣小吃20年的品牌積累,再也經不起一勺"硼砂"。”
名小吃走不出去?
沙縣小吃已發展到240多個品種,但出了沙縣,一般也就是經營“老四樣”
2010年9月25日,樂相森收鄧世奇、原冬英為徒。這背后是一個讓樂相森尷尬的事實。
樂相森研究小吃四十余年,編寫了130多萬字的沙縣小吃技術書籍。他在沙縣培訓上萬人,學生遍布全國,但他稱沒一個真正的徒弟,因為他有百種小吃技藝卻無人愿學。
“大家學起來沒有動力。”鄧世奇經歷了從街邊攤到連鎖店,他發現小吃業的狀況是,經營品種越單一,工作效率越高,生意越好。
此外,小吃講究新鮮,一般就地取材。鄧世奇說,很多品種的小吃,外出經營的沙縣人就算會做,也做不出來。他曾經做過長途運輸食材的試驗,“運輸超過6個小時,材料就不新鮮了,做不起來。”
這也形成了“名小吃”走不出去的尷尬。目前沙縣小吃發展到240多個品種,其中63個被認定為“福建名小吃”,39個品種被認定為“中華名小吃”。但出了沙縣,一般也只能吃到拌面、扁肉、燉罐、蒸餃“老四樣”,與20年前沒有多大區別。
樂相森認為,也因為這幾樣小吃最簡單,其他小吃的制作工藝都要難得多。他認為,小吃走不出當地,是制約沙縣小吃發展的瓶頸。分散各地的沙縣小吃,需要出名廚、出精品,將來才能立足。
網友關注
- 張宗益
- 21世紀最大流星雨
- 王風
- 弗里德·穆拉德
- 邢利斌
- 游樂晨
- 宋佃濤
- 羅玉通
- 李春江
- 金龜子和毛毛蟲
- 林志穎弟弟
- 網絡紅人張依依
- 圖里亞夫
- 王源
- 單亦誠
- 瑪聯
- sputea
- 莫露露
- 李恩熙
- 約瑟夫·科尼
- 黃明志
- 紅粉寶寶
- 申思
- 顧春芳
- 季克良
- 丘振良
- 馬頔
- 朱克
- 梅璇婷
- 周璐璐
- 楊佳欣
- 西門大嫂
- 杰米·韋利特
- 王明娟
- 黃秋爽
- 西蒙娜·法羅
- 王振堂
- 薛嘉麟
- 陳小予
- 呂小軍
- 王克楠
- 喊話哥
- 克里斯-穆林
- 白歆惠
- 李德林
- 史鴻飛
- 大津祐樹
- 韓群鳳
- 王永珀
- 林清峰
- 田亮
- 焦寶華
- 跑車女警
- 瑞恩·鄧恩
- 鐵頭男
- 李永波
- 張杰
- 伊恩·卡馬
- 陳浩杰
- 長裙哥
- 金雅俊
- 哈蘇妹
- 王儀涵
- 陳寶琛
- 蒂姆-蒂博
- 黃詩陽
- 梅拉赫
- 蔡喜宏
- 王美莼
- 本-戈登
- 吳耀漢
- 吳嘉龍
- 陳珊妮
- 蘇偉
- 陳雨昂
- 永井謙佑
- 北京地鐵刀槍哥
- 王秀勇
- 張藝興
- 王建宙
- 曹廷炳
精品推薦
- 射陽縣05月30日天氣:陰,風向:東北風,風力:<3級,氣溫:20/18℃
- 哈密地區05月30日天氣:晴,風向:無持續風向,風力:<3級,氣溫:23/10℃
- 西沙群島05月30日天氣:多云,風向:西北風,風力:3-4級轉4-5級,氣溫:33/28℃
- 鹽城市05月30日天氣:陰,風向:東北風,風力:<3級,氣溫:23/19℃
- 青銅峽市05月30日天氣:晴轉小雨,風向:無持續風向,風力:<3級轉3-4級,氣溫:31/16℃
- 宕昌縣05月30日天氣:小雨,風向:東北風,風力:<3級,氣溫:26/13℃
- 裕民縣05月30日天氣:小雨轉晴,風向:無持續風向,風力:<3級,氣溫:19/8℃
- 宣城市05月30日天氣:小雨轉陰,風向:北風,風力:<3級,氣溫:27/21℃
- 西和縣05月30日天氣:多云轉小雨,風向:東北風,風力:<3級,氣溫:27/14℃
- 石河子05月30日天氣:晴轉多云,風向:東北風,風力:3-4級轉<3級,氣溫:2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