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春禮 - 人物介紹
白春禮,1953年9月出生于遼寧省。中國科學院常務副院長,黨組副書記。滿族。發展中國家科學院(原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副院長,原任中國科學院常務副院長,中國科協副主席、國家納米科學中心主任等職?,F任中國科學院院長、黨組書記。
主要從事納米科技的重要領域掃描隧道顯微學的研究,工作集中在掃描探針顯微技術,以及分子納米結構和納米技術研究。在中國外出版多本中英文著作,獲國家和省部級科研成果獎勵十余項。
十五屆、十六屆中共中央委員會候補委員、第六屆中國科協副主席。1997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
2011年2月28日,任中國科學院院長、黨組書記。
人物簡歷
白春禮1953年9月出生,遼寧鞍山市岫巖縣人,1974年7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70年9月參加工作,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結構化專業博士研究生畢業,博士后,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物理化學家。
1970.09——1974.09,內蒙古生產建設兵團二師十八團機運連司機、文書;
1974.09——1978.01,在北京大學化學系催化專業學習;
1978.01——1978.10,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研究實習員;
1978.10——1981.12,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結構化學專業碩士研究生、研究實習員;
1981.12——1985.09,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結構化學專業博士研究生、助理研究員;
1985.09——1987.11,在美國加州理工學院作博士后和訪問學者,在噴氣推進實驗室從事真空掃描隧道顯微境(STM)研究;
1987.11——1992.07,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研究員、STM實驗室主任(1991.10—1992.04
日本東北大學金屬材料研究所客座教授);
1992.07——1996.03,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副所長、黨委委員;
1996.03——2004.12,中國科學院副院長、黨組成員(1995.06—2003.12
兼第三、四屆歐美同學會副會長,1995.07—2000.07 兼全國青聯副主席,1996.05—2006.10
兼中國青年科技工作者協會會長,第25、26屆中國化學會理事長,2001.01 兼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院長;其間:1997.03—1997.05
在中央黨校進修一班學習
2001年6月和2006年5月分別當選第六屆、第七屆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
2002.03—2002.05 中央黨校進修一班學習);
2004.12—2011.02中國科學院常務副院長、黨組副書記(正部長級),第五屆化學學部主任。
2011.02— 中科院院長、黨組書記。中共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代表,中共第十五屆、十六屆、十七屆中央候補委員。
社會職務
第十五、十六、十七屆中共中央候補委員,第六、七屆中國科協副主席,中國青聯副主席(1995),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1999)。中國科學院院士(1997)、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1997)、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2006)、英國皇家化學會榮譽會士(2007)。
兼任國家科技獎勵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化學會理事長、國家納米科學中心主任、國際理論與應用化學聯合會(IUPAC)執行局委員、亞太材料學會副主席(2005)等職。任中國科學院常務副院長、黨組副書記(正部長級)、化學學部主任。入選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
科研貢獻
白春禮先后從事過晶體結構、分子力學和EXAFS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從80年代中期開始轉入到納米科技的重要領域—掃描隧道顯微學的研究,主要工作集中在掃描探針顯微技術,以及分子納米結構和納米技術研究。研制成功了超高真空掃描隧道顯微鏡,并用其首次觀察到半導體化合物二硫化鉬的表面形貌,在原子級水平上揭示了這類層狀化物表面結構的新特點。主持研制成功了中國第一臺原子力顯微鏡,計算機控制的STM,激光AFM,低溫STM等儀器。他還組建了“北京本原顯微儀器開發中心”,生產的STM整機很快打入國際市場。先后獲國家和院部級二等獎以上科研成果獎7項,國家發明專利5項。在中國外學術雜志上發表論文180篇,出版中英文專著7本。
白春禮院士作為中國掃描隧道顯微學的開拓者之一,也是國際STM方面有一定影響和活躍的科學家之一,領導實驗室開展了廣泛、深入并且富有成效的研究活動,并于1997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在白春禮博士的主持下,研制成功了計算機控制的STM,獲1989年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二等獎。
與此同時,與中國科學院電子顯微鏡實驗室合作,研制并開發另一臺STM,獲1989年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二等獎。這兩項工作的進一步完善,共同獲得1990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這也是中國第一項關于掃描隧道顯微學領域的獎勵)。
隨后,又研制成功了中國第一臺原子力顯微鏡(AFM)(獲得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一等獎,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第一臺激光原子力顯微鏡、低溫掃描隧道顯微鏡和彈道電子發射顯微鏡。所獲得的這些科研成果,由于以不同于國外的創新方式解決了一系列重要技術難題,先后獲得六項國家發明專利。這些新型系列顯微儀器的研制成功,為掃描隧道顯微學的應用研究,奠定了必要的物質基礎。為中國在這一領域工作的開展起到了促進作用。
在基礎研究方面,白春禮博士在使用這種新技術研究有機固體和大分子的表面結構方面做出了貢獻。如用STM、AFM和磁力顯微鏡(MFM)研究了有機導體、有機鐵磁體、有機自組裝膜以及核酸、細胞等生物材料。這些研究結果,在原子或分子級分辨率的水平上,解釋了材料表面結構與樣品制備、形成條件的關系。另外,還首次利用AFM和MFM研究了磁性有機薄膜表面的形貌和磁疇,建立了一種研究幾個分子層厚的有機LB膜表面微弱磁場分布的新方法,可達到納米級空間分辨率。在單分子結構,有機分子自組裝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些高水平結果。
作為項目負責人和主要工作者,白春禮院士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和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一等獎等國家級及院部科研成果二等獎以上的獎勵10項,2001年獲國際化學工業學會國際獎章。由德國Spinger出版社和科學出版社等出版單位出版中、英文著作10部。其中《掃描隧道顯微術及其應用》獲93年第七屆中國圖書獎、95年中國優秀科技圖書一等獎、《三鏈核酸的結構與生物化學》獲97年中國優秀科技圖書二等獎。在中國外核心刊物上發表論文300余篇。白春禮是國際掃描隧道顯微學會的顧問委員會委員和國際純粹與應用化學聯合會(IOPAC)執行局理事。
著作介紹
《掃描隧道顯微術及其應用》
本書介紹掃描隧道顯微術這一新型表面分析技術的原理和應用。第一章介紹掃描隧道顯微鏡(STM)的基本原理及與電子顯微鏡和場離子顯微鏡的比較;第二章論述隧道效應理論的有關概念;第三章介紹隧道譜的原理,實驗技術和應用;第四章著重講述STM儀器結構和STM針尖的制作;第五章介紹在STM原理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系列掃描探針顯微鏡,如原子力顯微鏡(AFM)、激光力顯微鏡(LFM)、磁力顯微鏡(MFM)、彈道電子發射顯微鏡(BEEM)、光子掃描隧道顯微鏡(PSTM)等的原理、儀器結構、試驗技術和應用;第六章至第九章分別以具體的實例介紹STM在金屬和半導體表面結構、表面吸附質的結構和表面反應、生物體系、表面微細加工等方面的應用。
本書的一個特點是,以大量的圖表來幫助讀者迅速準確地掌握一些基本概念。同時,由于STM及其有關技術正處在迅速發展時期,因此也指出了目前存在的一些困難和今后研究的方向。
本書可作為從事本領域工作的科研人員或對其應用有興趣的物理、化學、生物、材料、微電子等領域的科研、教學人員的參考書。
《納米科學與技術》
本書對納米科技領域的相關基礎知識及其發展進行概況性的介紹。內容包括:納米機械學與微型機械、納米電子學、納米材料學、納米生物學、納米化學、掃描探針顯微鏡、納米尺度上的表面加工等。
《原子和分子的觀察與操縱》
原子和分子本是人眼看不見、摸不著的。本書介紹科學原子論的創立,原子分子結構的基本概念,各種先進顯微技術的原理以及在微觀世界中的應用。人類借助新型的顯微技術不僅可以看到原子和分子,還能操縱單個的原子和分子。
本書用深入淺出的語言和大量插圖來描述微觀世界的奧秘,是第一本介紹原子和分子的觀察和操縱技術的科普著作。
《三鏈核酸的結構與生物化學》
本書詳細論述了當前十分活躍的研究領域三鏈核酸研究的歷史、現狀、最新科研成果和發展方向,尤其對三鏈核酸的結構和生物化學方面進行了較為詳細的探討和論述。作者根據自己在這一領域的研究成果,并參考了數百篇國內外文獻寫了本書。
本書適合大學高年級學生、研究生及科研和教學人員參考。
《掃描力顯微術》
掃描力顯微術是一個迅速發展的領域。本書作者力圖從理論、實踐和應用三個方面對此進行較為系統的闡述,分別介紹掃描力顯微術的基本原理、儀器結構、微懸臂的檢測方式、與掃描力顯微鏡相關的各種力以及針尖
- 樣品之間的各種相互作用,介紹幾種掃描力顯微鏡,并綜述了SFM在無機、有機、生物材料研究中的應用以及在基本力測量方面的一些研究進展。
本書可供從事本領域研究或對本領域有興趣的科研教育工作者、研究生和大學高年級學生參考。
榮譽獎項
1989年獲中國化學會青年化學獎、國務院頒發的“中國先進工作者”、中科院首屆優秀青年科學家稱號;
作為項目負責人,獲得1990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991年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一等獎,1992年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1998年這個科學院科技進步二等獎兩項,1997年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二等獎。
作為主要工作者獲1994年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二等獎、1995年全軍科技進步二等獎、1998年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二等獎、1998年北京市科技進步二等獎。
所著《掃描隧道顯微術及其應用》獲1993年中國圖書獎和1995年中國優秀科技圖書一等獎、《三鏈核酸的結構與生物化學》獲1997年中國優秀科技圖書二等獎。獲全國先進工作者、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中國十大杰出青年等榮譽稱號。并獲中國青年科學家獎、香港求是科技基金會杰出青年學者獎、香港理工大學“杰出中國訪問學人”獎等榮譽獎。
在國內外共出版了10本中英文專著,發表論文250余篇,獲國家專利5項。因其在諸多科學領域的貢獻,白春禮博士獲得2001年國際化學化工協會“國際獎章”。
2007年獲英國皇家化學會榮譽會士稱號,成為獲此殊榮的第一個中國人。
人物評價
白春禮院士是我國掃描隧道顯微學領域的開拓者之一,他先后從事過高分子催化劑的結構與物性、有機化合物的X-射線晶體結構、分子力學和導電高聚物的EXAFS等研究。從80年代中期開始轉入到納米科技的重要領域--掃描隧道顯微學的研究。他率領的科研小組研制成功了我國第一臺原子力顯微鏡(AFM)及計算機控制的掃描隧道顯微鏡、超高真空掃描隧道顯微鏡、激光原子力顯微鏡、低溫掃描隧道顯微鏡等多種掃描探針顯微儀器。利用研制的儀器,在極高分辨率的水平上,對材料表面結構與樣品設備、形成條件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同時在利用掃描隧道顯微鏡進行納米級加工方面,對新型高密度信息存儲方式和納米科技的研究進行了重要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