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振聲
李振聲- 人物介紹
李振聲,男,1931年2月25日出生,山東淄博人,遺傳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遺傳研究所研究員。現任中科院遺傳發育所研究員,植物細胞與染色體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
曾擔任中科院原西北植物研究所所長,中科院西安分院、陜西省科學院院長,陜西省科協主席,中科院副院長,中國科協副主席等職。是中共十二大、十三大代表,全國政協第八屆、第九屆常務委員,曾榮獲陜西省和全國勞動模范。

李振聲 - 簡歷
1931年2月生,1951年畢業于山東農學院農學系。
1951年-1956年在中國科學院遺傳選種實驗館任研究實習人員。
1956年-1965年在中國科學院西北農業生物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員、研究室副主任。
1965年-1987年在西北植物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員、研究員、研究室主任、副所長、所長。
1979年被評為中國勞動模范。
1983年-1987年兼任中國科學院西安分院與陜西省科學院院長。
1987年-1992年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兼遺傳研究所所長。
1992-1997年任遺傳所植物細胞與染色體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現任該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
1992年后,任中國科學院遺傳研究所植物細胞與染色體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中國遺傳學會理事長,國務院農業綜合開發領導小組、扶貧領導小組成員,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長期從事小麥與長穗偃麥草雜交育種及遺傳規律研究,其科研成果“小偃6號”曾獲得陜西省科技成果一等獎,國家發明一等獎,中國科學大會獎、中國農業博覽會優質產品獎和陳嘉庚農業科學獎。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八、九屆中國委員會常務委員。
2007年2月27日被授予中國2006年度國家最高科技獎。胡錦濤為其頒獎。
李振聲 - 科研之路
改良小麥
1956年,響應國家支援大西北的號召,李振聲放棄北京優越的工作和生活條件,從中國科學院北京遺傳選種實驗館奔赴陜西楊凌,在中國科學院西北農業生物研究所開始小麥育種的研究。從此,開始在大西北31年的科研生涯。
1956年,中國經歷了歷史上最嚴重的小麥條銹病大流行。這種被稱為“小麥癌癥”的流行性病害,具有發生區域廣、流行頻率高、危害損失重的特點,會造成小麥產量的巨大損失,甚至絕收。
當時只有25歲的李振聲決定從事小麥改良研究,為農民培育出優良抗病的小麥。李振聲說:“病菌變異的速度快,據25個國家統計條銹病平均5.5年就能產生一個新的生理小種,而小麥育種的速度慢,8年才能育成一個小麥新品種。想研究出優良抗病的小麥,是一個世界性難題。”
李振聲通過多年對牧草的研究,發現長穗偃麥草等具有非常好的抗病性。于是萌發了通過牧草與小麥雜交把草的抗病基因轉移給小麥的想法。小麥是最原始的一粒小麥先后和擬斯卑爾脫山羊草、粗山羊草,經過兩次天然雜交和長期的自然選擇及人工選擇進化來的。一粒小麥與擬斯卑爾脫山羊草發生天然雜交后形成了二粒小麥,產量提高了;二粒小麥與粗山羊草發生天然雜交后形成了普通小麥,不僅產量提高了而且品質有了根本的改善。小麥經過數千年的人工選擇和栽培,如同溫室里的花朵,抗病的基因逐漸喪失。
經過20年的努力,他帶領課題組克服了小麥遠緣雜交不親和、雜種后代不育、瘋狂分離等困難,將偃麥草的抗病和抗逆基因轉移到小麥當中,育成小偃麥八倍體,異附加系,異代換系,易位系和小偃4號、5號、6號、54號、81號等小偃系列小麥新品種,其中僅小偃6號就累計推廣1.5億畝,增產糧食40億公斤。小偃系統衍生良種70多個,累計推廣面積大概在3億畝以上,增產小麥超過了75億公斤。
20世紀80年代以前,中國的施肥量與糧食產量是同步增長的;80年代以后,施肥量還在增長,可是糧食產量卻沒有增加。這樣不僅浪費資源,化肥流失到江河湖泊中去還污染環境,引起水體“富營養化”。當時北京郊區的農民有句順口溜,說農業生產“一靠政府,二靠天,三靠美國的磷二胺”。中國的磷礦主要在西南地區,儲量少、品位低,所以的很多磷肥都要靠進口。李振聲開始琢磨:中國的磷礦資源再有100年就開采完了,有什么辦法能給國家節省點磷礦資源呢?能不能在生物技術上想想辦法,提高作物對土壤中本身含有的磷的吸收利用效率。這樣不僅可以利用資源,還節省了化肥,保護了環境。
于是,李振聲開始探索。他在北京市昌平建立了一個育種基地。基地剛建起來的時候,沒有食堂、沒有衛生間、沒有圍墻,連路都不通。李振聲就帶個飯盒,在田里一呆就是一天。為了找到能夠高效吸收利用土壤中磷的小麥種質資源,他耐心地對種在花盆中的數千份種質進行篩選。
李振聲最后發現了一批“磷高效”和“氮高效”的小麥種質資源,并研究揭示了其生理機制與遺傳基礎。在此基礎上培育出來的小麥新品種——小偃54能高效吸收土壤中的磷,被列入農業部跨越計劃,在河南、陜西等省累計推廣700萬畝。隨后,他又通過多學科交叉與合作,開展了提高小麥個體和群體的光合效率以及光合作用產物的優化分配研究,解決了過去長期存在的優質和高產之間的矛盾。這項成果不僅節約了國家資源,還減少了化肥對環境的污染。
上個世紀90年代初,李振聲就提出了走資源節約型高產農業道路的可持續農業發展觀。他所秉持的“少投入、多產出、保護環境、持續發展”的小麥育種新方向已經成為育種界的共識,并成為農業973項目研究的重要指導原則。
治理低產田
1985年至1987年中國糧食產量出現了下降,而同期人口累計卻是很大幅度的增長。面對當時的困難,在中國科學院全力支持下,李振聲帶領中科院農業專家組通過3個月的調查研究,提出了在黃淮海地區進行中低產田治理的建議。在時任中國科學院院長周光召的大力支持下,帶領本院25個研究所的400名科技人員投入冀、魯、豫、皖4省,與地方政府聯合,與兄弟單位合作,開展了大規模中低產田治理工作。
山東片的工作是以禹城試驗區為重點展開的,禹城試驗區包括14萬畝鹽堿地治理和北丘洼、沙河洼、辛店洼的治理,總稱為“一片三洼”。1987年11月李振聲考察禹城試驗區后,認為“一片三洼”代表黃淮海平原主要低產類型,創造的經驗特別寶貴。1988年2月26日至29日,中國科學院和山東省德州地區聯合舉行“科學技術與生產見面會”,李振聲在會上作動員講話。中國科學院24個研究所和4個職能局在會上介紹了251項技術成果,同13個縣(市)領導、鄉鎮干部和農民專業戶600多人交流和對接,對全院和山東省雙方起到了發動作用。在李振聲倡導下,3月8日,時任山東省委副書記的陸懋曾、副省長馬忠臣
和李振聲一起,參加在禹城辛店洼的農業開發萬人勞動大會戰,下午由省和院聯合主持召集參加會戰的地、縣兩級一把手負責人會議,做了進一步部署。會后參加山東片工作的24個研究所的300多名科技人員,從8個方面將工作全面展開。
中科院在黃淮海平原圍繞治理中低產田和發展農業生產的聯合攻關,在工作的重點地區也是原來的重災低產區的魯西北、豫北、皖北和河北滄州的8個地市,1993年糧食總產凈增56億公斤,增34.6%;年平均增5.81%,而黃淮海平原全區平均年增是3.83%,中國同期年平均只增1.28%。中科院的示范基地和成果推廣不但在8個地市產生了巨大經濟效益,而且為中國農業綜合開發的全面展開起到了引路和帶動作用,為結束上世紀80年代后期農業徘徊、使90年代前期快速發展,以至到1998年中國糧食上到5000億公斤的臺階,提供了重要的技術支持和豐富的技術經驗。
李振聲 - 科研成就
在55年的科學生涯中,李振聲主要從事小麥遺傳與遠緣雜交育種研究,同時開展農業發展戰略研究。
李振聲開創了小麥與偃麥草遠緣雜交育種新領域并育成了“小偃”系列品種。李振聲育成的以小偃6號為代表的系列品種,開創了小麥遠緣雜交品種在生產上大面積推廣的先例。小偃6號已成為我國小麥育種的重要骨干親本,是我國北方麥區的兩個主要優質源之一,其衍生品種已達79個,累計推廣3億多畝。
李振聲創建了藍粒小麥和染色體工程育種新系統。這是一項原創性成果,為小麥染色體工程育種的實用化開辟了一條新路。他的這項成果促成了首屆國際植物染色體工程會議在中國西安召開,受到來自15個國家的100多位專家的充分肯定。
上世紀90年代初,李振聲從我國人多地少、資源不足的國情出發,提出了提高氮、磷吸收和利用效率的小麥育種新方向和資源節約型農業發展觀。
他培育出的可高效利用土壤氮磷營養的優質小麥新品種小偃54,累計推廣700余萬畝。他提出的以“少投入、多產出、保護環境、持續發展”為目標的育種新方向,已成為業界共識和農業973項目研究的重要指導原則之一。
1987年,李振聲帶領中科院400余名科技人員對黃淮海平原中低產田進行大規模改造和治理,6年時間實現黃淮海地區糧食增產504.8億斤。
1995年,為打破我國糧食生產4年徘徊的局面,李振聲向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我國農業生產的問題、潛力與對策》的報告,提出了實現糧食產量增加1000億斤的對策。
2003年,他針對我國糧食生產連續5年減產的情況,提出爭取3年實現糧食恢復性增長的建議。
2006年,我國糧食產量達到9949億斤,基本實現了恢復性增長。
李振聲著有《小麥遠緣雜交》等兩部專著,主編論文集5卷,發表論文100多篇,被引用近600次。他還為國家培養了一批高水平人才。
李振聲 - 榮譽獎項
陜西省科技成果一、二等獎
1985年獲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
1988年獲陳嘉庚農業科學獎
1995年獲何梁何利科學與進步獎
2005年獲首屆“中華農業英才獎”
2006年度國家最高科技獎
李振聲 - 人物評價
“很幸運,我如愿以償地考入中科院遺傳發育研究所,成為李先生課題組的一名博士研究生。”童依平對自己當初報考博士生的情景記憶猶新。作為李振聲的接班人,童依平說:“對待科研工作,李先生一貫嚴肅認真、一絲不茍。”
童依平說:“往往在田間工作大半天,我們都感到有點兒累了,他仍然不知疲倦地調查記錄。”
李振聲的生活非常節儉,在實驗站調查時,他與大家吃在一處。在學生眼中,李振聲是一個“和藹可親、思想開明”的人。
李振聲 - 設立振聲獎學金
“振聲獎學金”是以以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李振聲院士名字命名的獎學金,李振聲院士獲得2006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后,捐贈個人獎金50萬元,與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共同設立了這項獎學金。每年評審一次,設特別獎和優秀獎兩種獎項。獎勵對象是該所優秀研究生。
2009年1月在京首次頒獎。中科院遺傳發育所的6名研究生,分別獲得了1萬元、5000元獎學金。
網友關注
- 王風
- 網絡紅人張依依
- 金雅俊
- 蘇偉
- 跑車女警
- 梅拉赫
- 呂小軍
- 哈蘇妹
- 申思
- 張宗益
- 吳耀漢
- 紅粉寶寶
- 莫露露
- 王美莼
- 張杰
- 本-戈登
- 克里斯-穆林
- 王振堂
- 王秀勇
- 朱克
- 白歆惠
- 薛嘉麟
- 大津祐樹
- 單亦誠
- 王儀涵
- 李恩熙
- 鐵頭男
- 周璐璐
- 吳嘉龍
- 丘振良
- 邢利斌
- 陳浩杰
- 焦寶華
- 王源
- 北京地鐵刀槍哥
- 蔡喜宏
- 弗里德·穆拉德
- 永井謙佑
- 史鴻飛
- 林清峰
- 韓群鳳
- sputea
- 金龜子和毛毛蟲
- 王建宙
- 李德林
- 黃詩陽
- 喊話哥
- 梅璇婷
- 顧春芳
- 長裙哥
- 李永波
- 田亮
- 伊恩·卡馬
- 西蒙娜·法羅
- 王克楠
- 林志穎弟弟
- 陳寶琛
- 馬頔
- 圖里亞夫
- 黃明志
- 陳珊妮
- 瑞恩·鄧恩
- 張藝興
- 瑪聯
- 陳雨昂
- 杰米·韋利特
- 羅玉通
- 楊佳欣
- 西門大嫂
- 王明娟
- 黃秋爽
- 陳小予
- 蒂姆-蒂博
- 游樂晨
- 宋佃濤
- 21世紀最大流星雨
- 約瑟夫·科尼
- 季克良
- 李春江
- 曹廷炳
- 王永珀
精品推薦
- 五家渠市05月30日天氣:晴轉多云,風向:無持續風向,風力:<3級,氣溫:20/10℃
- 策勒縣05月30日天氣:陰,風向:無持續風向,風力:<3級,氣溫:26/13℃
- 聊城市05月30日天氣:小雨轉多云,風向:東北風,風力:<3級,氣溫:27/17℃
- 尖扎縣05月30日天氣:小雨轉中雨,風向:東風,風力:<3級,氣溫:25/11℃
- 惠農區05月30日天氣:晴轉小雨,風向:無持續風向,風力:<3級轉3-4級,氣溫:29/16℃
- 沁水縣05月30日天氣:多云,風向:西北風,風力:3-4級轉<3級,氣溫:22/14℃
- 正寧縣05月30日天氣:多云,風向:東北風,風力:<3級,氣溫:23/15℃
- 尼勒克縣05月30日天氣:晴,風向:無持續風向,風力:<3級,氣溫:21/8℃
- 宣城市05月30日天氣:小雨轉陰,風向:北風,風力:<3級,氣溫:27/21℃
- 阜康市05月30日天氣:陰,風向:無持續風向,風力:<3級,氣溫:2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