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秀石
黎秀石 - 人物簡介

2006年7月攝于家中黎秀石于1914年1月生于南海丹灶海邊坊器家,籍貫廣東南海丹灶,1935年畢業于北平燕京大學新聞系,解放前曾在《大公報》等報刊和通訊社任編輯、記者、譯員、駐國外辦事處特派員。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擔任過《大公報》戰地記者,見證和采訪了日本投降的全過程。1950年10月,黎秀石從英國回到祖國參加革命工作,先后在廣州市培正中學、中央廣播事業局工作,1961年起在北京廣播學院外語系任教, 1978年調進中山大學外語系任教,曾任英語專業教研室主任。1986年2月退休。
黎秀石 - 人物生平

當年的戰地記者黎秀石
黎秀石是廣東省南海市人,一九三五年畢業于燕京大學新聞系,先后在《廣州英文日報》、香港《士蔑西報》、英國合眾社香港分社、桂林《大公報》、重慶《大公報》工作,滿腔熱情地報道了各地的抗日情況。
一九四五年一月,正當世界反法西斯盟軍與德意日法西斯軍隊大決戰的時刻,三十一歲的黎秀石吻別愛妻和未滿周歲的兒子,遠離祖國,赴緬甸、印度洋、太平洋等戰區采訪盟軍反擊日軍的戰況。
八月十四日,日本天皇在面臨全國毀滅的情況下,不得不接受《波茨坦公告》 ,向日本國民頒布《終戰詔書》。黎秀石與一些英美記者冒著被日本人殺害的危險,于八月二十七日乘盟軍艦隊的小摩托艇在日本東京登陸,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以戰勝者的姿態踏上日本國土的第一位中國人。
九月二日,黎秀石與世界其他二十年個國家二百八十名記者一起,在東京變「密蘇里號」軍艦上采訪日本投降簽字儀式。他懷著萬分興奮的心情親眼看到日本外相重光葵、陸軍參謀長梅津美治郎分別代表日本國政府、日軍大本營在投降書上簽字。目睹了中國全權代表徐永昌將軍以及美、英、蘇、法、澳、新、加、荷等國的代表在受降書上簽字。他站在軍艦的第二層甲板上,正對著放在主甲板上的簽字桌上,相距約十六米,居高臨下,用照相機把日本投降和盟國受降的扣人心弦的歷史性鏡頭一一拍攝下來。當天,黎秀石滿懷激情撰寫文稿,拍發電訊,向飽受日本帝國主義蹂躪的同胞報告這一振奮人心的特大喜訊。抗戰勝利后,黎秀石作為《大公報》重慶、上海、天津、香港等四館駐倫敦特派員,負責采訪歐洲新聞。
新中國成立后,黎秀石毅然攜帶家眷,從倫敦返回祖國。他先后在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北京廣播學院、中山大學外語學院等工作,為國家培育了大批人才。他編撰的《英美報刊選讀》,成為全國高等學校廣泛使用的外語教科書,至今已重版多次。
70年代后期,老人回到廣州,被中山大學英語系聘用,從此當起了老師。他開設了英美報刊選讀等課程,編著過一本頗有影響力的書《英美報刊選讀》 。這位當年的名記者是這樣評價自己的教書歷程:“這也算是我的新聞道路的一種延續。”
黎秀石 - 戰地生涯
黎秀石,1914年1月出生于廣東南海縣丹灶鄉。他的祖父曾漂洋過海到美國打工,在美國學會了攝影,回到廣州后開了一家照相館,黎秀石稱那是廣州第一家照相館。他的外祖父也在美國打過工,后來信了耶穌,當上牧師回到廣東各地傳道。他的父親畢業于香港的西醫學校。
1931年,黎秀石滿懷希望北上求學,他考入燕京大學,父母希望他也讀醫學科,但他讀完一年預科后即轉到新聞學院。在這里,他接受了嚴格的新聞訓練。燕京新聞學院當年名師如云,黎秀石的老師包括:系主任王憲超,第一個報道孫中山去世的記者;美國著名記者埃德加·斯諾;著名的《西行漫記》的作者、英國人田必烈;《泰晤士報》駐北平記者、胡政之《大公報》創辦人之一,長期主政該報。
這些老師中,斯諾對他的影響最大。斯諾22歲來到中國,這里本是他周游世界計劃中的一站,但他在這里一呆就是13年,從一個默默無聞的青年成長為頗有國際影響的記者,他撰寫的遠東新聞很受美國讀者歡迎。他在燕大開設“特寫的寫作”課。斯諾告誡黎秀石:無論采訪或寫作,必須實事求是,不能作假,報人的責任重大。“Fact is fact , view is view(事實就是事實,觀點就是觀點)”黎秀石晚年對斯諾的這句話記憶猶新。
在燕京大學,除了新聞系各門功課外,他還讀了中外歷史、國際政治、國際法、經濟學以及英文、日文等語言課,為今后當報人打下堅實的基礎。
燕京大學畢業后,黎秀石回到廣州,在《廣州英文日報》當記者。幾個月后,他因患肺結核病回北京西山療養院療養。“七·七”事變以后,他乘最后一列南下火車回到廣東,在香港《士蔑晚報》和美國合眾國際社香港分社當過記者。珍珠港事件后,香港淪陷,黎秀石又逃回家鄉丹灶。
不久,他到達桂林,進入著名的《大公報》桂林版做編輯。1944年8月,廣西淪陷,《大公報》桂林版停刊。桂林版停刊前夕,重慶總館的總經理胡政之打電話到桂林館,指示疏散職工事宜,他問到黎秀石愿不愿去緬甸當戰地記者。黎秀石當時毫無思想準備,但他不加考慮當即答復:我去!他甚至沒有同妻子商量一聲,那時他們有一個三個月大的孩子。黎秀石事后認為,是歷次逃難的積怨使他毅然答應了胡政之的要求。就這樣,1945年1月,黎秀石開始了自己戰地記者的生涯,他乘美軍的運輸機從昆明繞過緬甸飛抵加爾各答,那是英將蒙巴頓為主帥的東南亞盟軍總部所在地。
黎秀石 - 人物成就
抗戰期間,他作為盟軍太平洋戰場上的隨軍記者,寫過一百多篇戰地報道;在1945年“密蘇里號”上見證日軍投降儀式的數名中國記者中,他是惟一在世的一個。
黎秀石當年曾是穿梭在戰地第一線的《大公報》著名記者。30年代初期,黎秀石考入燕京大學。一年后,他放棄醫學科,轉到新聞學院。在這里,他接受了嚴格的新聞訓練,著名記者、《西行漫記》的作者斯諾先生此時正好在該校任教。“Fact is fact,view is view.(事實就是事實,觀點就是觀點)” 回憶早年,黎秀石揮動手臂,一字一頓地說,這是斯諾教給他的新聞觀:“記者告訴讀者的,應該是真實有用的事實,不能滲透個人觀點在里面,不能用你的看法左右讀者。”
黎秀石的整個青年時代,在日寇的侵華戰爭中度過。頗有愛國情操的他,先在香港加入了美國合眾社做記者,日本入侵香港后返回內地,進入著名的《大公報》桂林版做編輯工作。1944年8月,廣西淪陷,桂林版停刊。次年1月,著名報人、《大公報》主事人胡政之通知他:“你想不想去緬甸,到盟軍做戰地記者?”他沒有同妻子商量就答應了,妻子也沒有拖他后腿,而那時他們有一個三個月大的孩子。
在緬甸的幾個月里,黎秀石共向國內發回了一百多篇文章,《解放瓦城之路》、《斯威堡的華僑》、《仰光解放》、《血淚斑斑話緬甸》等,其中很多是在密林或山洞中完成的。1945年9月2日,黎秀石親眼見證了歷史性的一刻:作為同盟國軍隊的一名軍事記者,他和三名中國同行一起,受邀登上美軍“密蘇里”號,參加報道由美軍麥克阿瑟上將主持的日本投降簽字儀式。
網友關注
- 呂小軍
- 圖里亞夫
- 王源
- 長裙哥
- 田亮
- 羅玉通
- 朱克
- 林清峰
- 吳耀漢
- 李德林
- 李春江
- 約瑟夫·科尼
- 王建宙
- 馬頔
- 黃秋爽
- 李永波
- 杰米·韋利特
- 蒂姆-蒂博
- 蔡喜宏
- 王風
- 宋佃濤
- 陳雨昂
- 張杰
- 王儀涵
- 北京地鐵刀槍哥
- 永井謙佑
- 梅璇婷
- 申思
- 鐵頭男
- 單亦誠
- 焦寶華
- 莫露露
- 李恩熙
- 本-戈登
- 弗里德·穆拉德
- 哈蘇妹
- 吳嘉龍
- 王美莼
- 王克楠
- 西蒙娜·法羅
- 紅粉寶寶
- 黃詩陽
- 克里斯-穆林
- 梅拉赫
- 跑車女警
- 張藝興
- 蘇偉
- 韓群鳳
- 陳寶琛
- 顧春芳
- 大津祐樹
- 21世紀最大流星雨
- 楊佳欣
- 周璐璐
- 王永珀
- 王振堂
- 游樂晨
- 陳珊妮
- 伊恩·卡馬
- 喊話哥
- 王秀勇
- 丘振良
- 季克良
- 網絡紅人張依依
- 王明娟
- 黃明志
- 西門大嫂
- 白歆惠
- 曹廷炳
- 林志穎弟弟
- 薛嘉麟
- 瑞恩·鄧恩
- 陳浩杰
- 張宗益
- 史鴻飛
- 金龜子和毛毛蟲
- 陳小予
- sputea
- 瑪聯
- 邢利斌
- 金雅俊
精品推薦
- 阿克蘇區05月30日天氣:多云轉晴,風向:無持續風向,風力:<3級,氣溫:26/13℃
- 互助縣05月30日天氣:小雨轉中雨,風向:西南風,風力:<3級,氣溫:23/8℃
- 康縣05月30日天氣:多云轉小雨,風向:東北風,風力:<3級,氣溫:27/16℃
- 吐魯番市05月30日天氣:晴,風向:無持續風向,風力:<3級,氣溫:30/20℃
- 瑪納斯縣05月30日天氣:多云轉陰,風向:東北風,風力:3-4級轉<3級,氣溫:25/13℃
- 阿勒泰市05月30日天氣:小雨轉晴,風向:無持續風向,風力:<3級,氣溫:17/6℃
- 循化縣05月30日天氣:小雨轉中雨,風向:東北風,風力:4-5級轉3-4級,氣溫:27/13℃
- 中衛市05月30日天氣:晴轉小雨,風向:無持續風向,風力:<3級轉4-5級,氣溫:29/15℃
- 精河縣05月30日天氣:晴,風向:北風,風力:3-4級轉<3級,氣溫:27/14℃
- 垣曲縣05月30日天氣:晴轉多云,風向:西北風,風力:<3級,氣溫:2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