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夢李白
乾元元年(758年),李白被流放至夜郎,轉年春天于途中遇赦。當時杜甫聞信又不知其詳,因為思念成夢而有此詩兩首。
第一首:“故人入我夢,明我長相憶。君今在羅網,何以有羽翼?恐非平生魂,路遙不可測。魂來楓林青,魂返關塞黑……水深波浪闊,無使蛟龍得。”
第二首有曰:“三夜頻夢君,情親見君意。告歸常局促,苦道來不易。江湖多風波,舟楫恐失墜。”
這就是被后人所樂道的《夢李白二首》,是杜甫的佳作。這兩首詩之所以至今仍然那樣感人,就是因為他在“夢李白”這兩首詩中對夢境的真情描寫,抒發了他對友人的同情、擔憂,同時也盡表了對友人的懷念和祝愿。
對于第一首,前人有評論說:“讀此段,千載之下,恍若夢中,真傳神之筆。”
對于第二首,前人有評論說:“六句代述夢中心事,曲盡倉皇悲憤情狀。”“前章說夢處,多涉疑詞;此章說夢處,宛如目擊。形愈疏而情愈篤,千古交情,唯此為至。然非公(杜甫)至性,不能有此至情。非公(杜甫)至文,亦不能寫此至性。”
以詩寫夢,文字間已直白地將夢與情、夢與思念融為一體,充分表達了杜甫與李白多年的真摯之情,如果此詩只是白描直敘而不涉及夢境,那就是另當別論了,恐怕也沒有了這番感人效果。
李白(唐朝詩人)
李白(公元701年-公元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后人譽為“詩仙”。與杜甫并稱為“李杜”。其人爽朗大方,愛飲酒作詩,喜交友。天寶初,入長安,賀知章見了,稱為謫仙人,薦于唐玄宗,待詔翰林。
他所作詩歌,總體風格豪放俊逸,清新飄逸,氣勢磅礴,大氣十足。既反映了時代的繁榮景象,也揭露了統治階級的荒淫和腐敗,表現出蔑視權貴,反抗傳統束縛,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積極精神,極具浪漫主義情懷。
他所作詞賦,宋人已有傳記(如文瑩《湘山野錄》卷上)。就其開創意義及藝術成就而言,“李白詞”享有極為崇高的地位。他雖然只有很少幾首著作權受懷疑的詞作,但如果評選天下第一詞人,李白無疑將以全票當選“詞王”。
杜甫(唐朝著名現實主義詩人)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漢族,本襄陽人,后徙河南鞏縣。[1-2] 自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
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后人稱為“詩圣”,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后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創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別》等名作。759年杜甫棄官入川,雖然躲避了戰亂,生活相對安定,但仍然心系蒼生,胸懷國事。雖然杜甫是個現實主義詩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羈的一面,從其名作《飲中八仙歌》不難看出杜甫的豪氣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杜甫雖然在世時名聲并不顯赫,但后來聲名遠播,對中國文學和日本文學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杜甫共有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大多集于《杜工部集》。